我在古代出教辅

《我在古代出教辅》

第66章 第66章县试取中!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到了考试当天, 张幼双还是不可避免地紧张了起来。

早在几天前,她就帮明道斋的学生们统一订制了长耳竹篮,笔墨纸砚和吃食也都一应备好了, 务必不在这事情上出差错。

送考的主要是她和杨开元这个笑眯眯的老头儿。

俞峻今天没来, 他认得赵敏博, 该避嫌的时候得避嫌,免不得别人背后点点搠搠。不过他该鼓励的都提前鼓励了,该打点的也都打点好了。

拥挤在人群中,张幼双左看看右看看,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这冷冽的寒风灌入肺中, 令她清醒了不少。

穿越前她也就是个副科老师, 这回竟然有了点儿高班主任的压, 实在难以描述这把学生送上考场的心情。

明道斋的学生们倒是挺看得开的, 经过这么几个月的相处、磨合,师生的关系已然是十分和谐了。

这些少年个个笑嘻嘻的,“先生,等我们啊。”

“这回一定能考过!”

张幼双笑眯眯地挥挥手,“哈哈哈好啊, 要是没考过我唯你们是问!”

就这样目送着明道斋的少年们,相伴着往县衙大门而去。

拥挤的人头中,张衍到底没忍不住,微微侧目看了张幼双一眼。

少年乌发墨鬓,容貌清冷俊秀,俨然已经长开了,文秀挺拔的如同一竿青竹。

张幼双愣了愣,心里顿时蔓开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

原来猫猫已经长这么大了。而且长成了这么个清冷聪慧的, 令她骄傲的美少年!

她面上却是没显『露』,只是弯着眉眼笑了笑。

收回视线,伴随着拥挤的人『潮』往前挪动,张衍心底紧张得轻轻抽搐了一下,看向了前方。

坐在大门外之台上的就是越县的知县赵敏博了,也是俞先生的好友,看起来倒是个十分易于相处的老者。

他此时正侧头和身边的胥吏说着些什么,两旁分列着胥吏,正对着名册按册点名。

考试前张幼双就带他们来踩过点。此时明道斋的学生们,各个都有条不紊,有些虽是第一次应考,但心里都有些把握。

越县还算富庶,设有专门的考棚,桌椅也无需自备,不像别的州、县,得考生自备桌椅。

搜检点名过后,是廪保相认。

此时天没亮,县衙里灯火通明。

人群熙熙攘攘,远望着乌泱泱的一片全是人头。

隆冬的天气,寒风凛冽,天际残月沉沉,哪怕拥挤在人群中,有人肉墙挡着,也是冻得够呛。

好在托了俞先生这一层关系的福,张衍他们这些明道斋的学生能先检先进。

张幼双之前又特地统一定制了棉服,这些棉服在此时顺利地就发挥出了威,十分保暖避风!

看着这第一次县试没有经验,一个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冻得脸『色』发青的学生们,明道斋的学生们个个别提多自豪了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先生说得果然没错!

为县试没规定非要按号坐,这点张幼双在之前就提醒过了,故而一进场,众人就开始哄抢,祝保才就仗着人高腿长,抢先占据了几个保暖、避风,光线又好的座位。

这也是没奈何的事,为这里面有个特别奇葩的规定。考试是在白天考,不许点蜡烛,叫“不继烛”。这就导致了坐在后排光线不好的座位上的考生,就十分难受了。

“张衍,王希礼,过来,来给你们挑了个好位子。”

张衍也没客套,点点头,发自内心地说了句,“保儿哥,多谢。”就坐了下来,摆出了笔墨纸砚。

祝保才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嗐!你我之间客气什么。”

又诧异地看向王希礼:“王希礼你不坐么?”

王希礼别扭了一会儿,微不可察地低声道:“……谢了。”

各自落座之后,有胥吏来来往往的巡场,送热水,又有考生陆续入场。

等人都到齐了,考棚缓缓关闭,击云板宣告着考试正式开始!

大梁的县试只试一场,作八股文两篇。

胥吏举着试题在考生间来回走动。

第一道题是:谷与鱼鳖胜用

祝保才微微愕然。

这又叫张婶子猜中了!

考的果然有一道小题。

张幼双说考试都有规律可循,就比如乡试、会试每年都必须从《论语》、《孟子》中出一道,这是每年必考的!而剩下来的那一道,就从《大学》或者《中庸》里面选。

《中庸》的概率又于《大学》。

这或许也是因为大学不过五千四百七十四字之故。

县试虽然自由度很,但大抵还是脱不开科举的大环境!

在此之前,张幼双就一直训练他们小题,谓小题也就是之前她讲过的割裂经文的,包括截搭题在内的题目。乡试、会试这正经的大典并不常用,主要是考仁义、君臣、施政这些大的方向。

而县试这童子试,选小题则多有启发、开拓思维的意思。

这个时候,明道斋的少年们又油然而生出了一股优越之感。

想他们从前天天做小题都快做吐了有没有!

于是就按之前张幼双训练的那样,扬长避短,发挥各自在理法辞气这些方面的长处。

当真是有条不紊,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王希礼望着卷子,倒是没着急写,而是微微愣神。

原来不知不觉之中,张幼双的影响已经如此深远。

这县试竟都叫她给猜中了!可她明明是个女人,绝无机会参加科举的机会。

她是如何知道这么多的?!

张衍扭头看了左右的同窗一眼,目光盈盈。

虽然娘没机会参加科考,但如今,他却觉得这考场上无一不是张幼双。

他们就是她意志的继承!

这两道文题都不难。在明道斋的这些天,在俞先生的教导下,他于科场作文上又增了不少心得体会,学到了许多娘之前没教过的东西。

微微闭上眼。

张衍心知。这次考试对自己而言很重要。

望着空白的卷面和稿纸,张衍深呼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这道“谷与鱼鳖胜用”,出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这道题就截取自后世学生们都眼熟的一句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再睁眼时,张衍心情确实已平复了不少,没有耽搁,他手腕不停,笔尖流泻出一串端正的楷书。

反复在稿纸上斟酌了许久,却没着急往卷面上誊抄,几句话在口中翻来覆去地嚼了几遍,确定用词的确无碍,才扯了卷子,落下一笔。

“推物阜之效,可实按诸实用间矣。”

自然之利有限,而用之无度,必山穷水尽,山无树河无鱼,民无以聊生。为人君者,当读孔孟之书,当行仁政。*

……

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啊——嚏!”

搁下了笔,王希礼嫌恶地往后让了让,忍不住看了前面的考生一眼。

对方佝偻着腰,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喷嚏连天。

王希礼他一向体弱,许是跑了一年多的『操』,身子骨也扎实了不少,坐在寒风中,竟然倒也没怎么觉得气虚体弱了。

与之相反的是周围的其他学生们,平日里一门心思扑在了举业上,视举业为唯一的正途,鲜少运动。

寒风中坐一整天,不少人已然被冻成了呆『逼』,体虚者纷纷打起了喷嚏,更有甚者流出了鼻涕。

打喷嚏、擤鼻涕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副模样,哪里想到会是日后的秀才、举人老爷。

**

两道题考一天,时间足够充裕。

待到中午时分,明道斋的学生们便拿出了长耳竹篮里预备的吃食。

这也是张幼双提前准备好的,多是些便于携带的糕点,什么红糖小馒头、枣泥糕……

大脑在这速运转的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地补充糖分和热量。

问皂吏要了热水,明道斋的少年们一边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糕点,一边一口热水下肚,胃里暖洋洋的,精神又振作了不少。

这第二道题,题目为“子曰可以共学 一章”。

这道题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有人和他共同向学,但未必和他共同向道。有人可和他共同向道 ,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有人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但未必可和他共同权衡轻重。

这道题题目复杂,包涵的东西多,十分难写。

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谓反经合道就是指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这一次张衍凝神看了又看,思索了许久,这才垂着眼郑重其事地落了两行字。

“圣人以精义望学者,而历言其所至焉。

夫轻重合宜谓之权,自共学适道以至于立,亦云可矣。顾遂能事事皆合于义焉?

……”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然西斜。

此时场中也有几个人站起身,提前去交卷,为的,就是希望知县能当堂面试,在这么多应试的学生中能刷个脸,脱颖而出。

若文章得不错,知县会问你几个问题,答得好了,当场就录了。

约莫四点的时候放了头牌,张衍拿起草稿纸连同试卷一起去交。

少年文质彬彬,容貌甚佳,气静神恬。

赵敏博不由多看面前这少年一眼,又去看他的这张卷子。

这两篇文章都写得尤其稳重,洋洋洒洒,蔚然通古。

第二篇文章其实十分难做。不过短短一句话,就分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共学,第二个部分是适道,第三个部分是与立,第四个部分是与权。

从前一个叫淳于髡的“杠精”,针对孟子他老人家提出了个十分着名的假设,那就是“你女朋友和你妈掉水里先救谁”——

咳咳,走错片场了!

是“你嫂子掉水里你到底救不救”!

孟子巨巨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孟子巨巨果断表示,嫂嫂溺水了不救那就是畜生!

人命关天好么!在礼与生命不能两全之时,孟子巨巨果断尊重了个体的生命价值。

对于与权这部分,张衍也作出了论述。《论语》曰,“立于礼”,然处非常变局,则待权其事之轻重*

当然“权变”这个词也不是万金油,就好比你节『操』都已经尽碎了,理直气壮地扯着“权变”的大旗给自己找借口,这无异于在耍流氓 (ノ=Д=)ノ ┻━┻

张衍同时指出“借口适时达变,自谓能权,而或近于小人之无忌惮”。

没有坚定的原则就开始借口“达变”,相当于洪氏所注解的“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扑也”。

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诸子注疏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读起来惊喜连连。

看得赵敏博是不止圈点,连连点头赞叹,以他看来这篇文章足以点了案首!

再去看面前的少年。

……生得有点儿眼熟是怎么回事?

赵敏博和蔼地问:“你几岁了?”

张衍不卑不亢道:“学生今年十四。”

十四?!

赵敏博愣了一愣。

“你先生是谁?”

张衍道:“家师张幼双。”

……张幼双?这不是上回来县衙里那个姑娘?

俞峻的好友?

难怪如此……能得俞危甫一句好友相称,又能在九皋书院教书,想来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无怪乎能教出这样的学生!

赵敏博点点头。

“你是九皋书院的学生?”

“正是。”

赵敏博莞尔一笑,搁了试卷,“回家快去读书罢,这一次你准是进了的。”

张衍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之后陆陆续续又有王希礼等几个明道斋的学生交了卷。

赵敏博无一例外的都随看随点,问了几个问题。

诸如几岁了,你先生是谁。

如果说张衍答张幼双的时候,赵敏博并不怎么惊讶。毕竟那少年看着是个伶俐人,师生之间,先生固然重要,这学生的天资也占了尤其重的一部分的。

可当这些少年不约而同都恭声道“家师张幼双”的时候,赵敏博是彻彻底底懵了。

他是不是听错了??

这些少年卷子那是一个个得尤为工整漂亮,他当堂都取中了。

面前这少年尖下巴、薄嘴唇,面『色』有些苍白。

放眼望去,这些卷子里,就他和张衍得最漂亮巧妙,张衍却要略胜一筹。

看着面前的少年,赵敏博心里忽然有不祥的预感。

“你先生是谁?”

王希礼恭声道:“家师是九皋书院的张幼双。”

赵敏博:“……!!!”

冷汗瞬间就滑落了下来。

这怎有可能!!

怎么他取中的一个个都是张幼双的学生?

这恐怖的取中率,就不是学生的天资能决定的了,这俨然是老师教得好!

老实说,那回在县衙里碰上的时候,他也没仔细留意,只模糊记得是个矮个子的,圆脸的姑娘。看着干干净净,清秀可人,并不十分突出。

王希礼这简简单单一句话,让赵敏博立刻就破防了。

这位老者勉强地笑了笑,鼓励了他两句。

整个人心态崩了。

这样下去,他就不好当堂再录了。毕竟他与俞危甫的关系摆在这儿……难保不被人在背后点点搠搠,说他徇私。

不过录是要录的……只不过要回头再录。

学生们苦读了这么多年,总不能因为他怕流言蜚语让人家这一腔努力付诸东流了吧?

就在这时,有一个黑皮肤的少年走上前交卷,请求赵敏博面试。

赵敏博接了卷子,圈点了一番,暗道了一声好。

颇有些ptsd的,试探着问了一句:“你先生是谁?”

这少年挠了挠头,『露』出个大白牙笑道,“回县老爷的话,家师张幼双。”

赵敏博:“……”他之前怎么就没看出这姑娘这么能耐呢!!

阅读我在古代出教辅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