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小兵

《回到明朝当小兵》

第三百七十六章 问个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议过事之后,杜修明又没有衙门办事,无处可去,转悠悠便来到了杭州知府的衙门。

杜修明现身之后,黄升对他似乎有靠拢的想法,而杜修明对这个黄知府的印象还不错,漫无目的地转悠,便转悠到了知府衙门了。

二把手前来,这自然是要隆重迎接的。知府衙门,大小官吏,俱是出来相迎,杜修明犹如走马观花,都见了一面。只是杜修明来的仓促,这些人没准备什么像样的见面礼,故索性不收了。

来到黄升的衙门,杜修明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晚上的宴请,黄升也列席在,应当是许庭光的人。二是杜修明确实没有地方的为政经验,向向他请教一番。

黄升等杜修明,也如盼甘霖,二人将礼仪走完,便来到了后堂之中。黄升将茶泡好,道:“下官冒昧问一句,杜大人到江浙,少说也有半个月了吧?”

杜修明并不隐瞒,点头说是,黄升又道:“下官看杜大人虽然年轻,但却是个办实事的人,手段强硬,有魄力。而下官自认也是办实事的人,可就是处处办不了实事,上面没人,手上无力。”

这种无力之感,也只有办实事的人能感觉到,那些本就不干实事的,自然得过且过,杜修明回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黄大人有心成事,便只需一个时机了。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江浙为官治事,应当垂手即可,还需要办什么实事?黄大人不妨说说。”

“倒也没什么,与杜大人的事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江浙盛产丝绸、茶叶,可粮食却少,每年要从外省调粮,粮价稍微高一点,便要饿死人。”黄升揉着眉头道:“我就在想,如何能改变这种局面?”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笨办法,那就是不从外省调粮,增加本省的粮食产量。茶叶、丝绸,两大宗不能动,而剩下种粮食的田地,却又无法增加。到这地步,办法就只有两个了。围湖造田,开山平地。”

“围湖造田?”杜修明听了,便皱起眉头来了,围湖造田,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能多收些粮食,养活些人。可长此以往,必会造成淤塞,到时候洪水一来,死的可不止是这点人了。

“那是以前的老办法,下官开了第三条办法。”黄升见杜修明面露不快,赶紧换话,道:“下官的办法是,清理河道淤泥,这些淤泥可是上等的肥料,一亩地可增产两成。清理过的河道,也可种一季,收成比岸上高。这些办法,虽无济于事,也聊胜于无。”

“唔,这办法听起来,倒是办实事。但围湖造田,万不可为。湖有蓄水、吐水之用,一旦围填,则旱时无水,涝时无空,毒害不浅。不仅不能围湖造田,反而要将田放出来。”杜修明吩咐道。

但说完之后,他看到黄升表情有些错愕。为了粮食增产,他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可杜修明现在要他反其道而行之,这自然是难以接受。

杜修明又解释起来:“黄大人,你以为我等为官治事,是要功在当代,还是利在千秋?”

黄升沉吟片刻道:“自然是要利在千秋,杜大人的话,下官明白。可围湖造田,比起清淤和开山,都是易得田地的办法。若是禁止,恐怕百姓生怨,若是退还,百姓就得闹事了。”

杜修明摇摇头道:“想要增加粮食,又不一定要增加田地,保水保肥,也是办法。我观郊野,仍有许多荒芜之地,这些地为何不种?我猜你一定要说,这些要么是盐碱地,要么地薄肥瘠。”

黄升不解其意,继续听杜修明道:“你不知道,江浙的盐碱地,多半是海水倒灌而成,可种棉花、萝卜缓解。朝廷不是要迁居十万人来?让他们去开荒改良合适。而山上地薄,我有一副良方可治。”

“杜大人有何良方?下官……”黄升说着话,站了起来,摆出一副弟子礼,这是读书人请教的态度,杜修明朝他压了压手,示意他坐下,又道:“这一副良方,暂时还不能告诉你。”

“唉,杜大人让在下心痒啊,又不给挠挠。”黄升无奈地道:“江浙的盐碱地,我也曾想过办法。种棉花、萝卜,也种过沙枣,可都效用不大,或者见效太久,百姓不愿为之。”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有时办事,需用非常之法。开荒,那些有产之人,自然不愿为。不过,囚徒、流民,只需朝廷给一口饭,他们便愿意去开荒了。”杜修明解释道。

“诚然……”黄升有些失望,在他心里,这位杜大人应当会一语点破他的难题,却没想到,这位杜大人出的主意也不过如此,聊胜于无吧。那个所谓的良方,估摸着是给不出办法现诌出来的。

可是……这位杜大人若没有本事,怎敢将筹建水师造船的费用和迁居十万人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

黄升片刻恍惚之后,又诚心请教道:“下官再请教一番,不论如何开地,都是将荒地变成良田,除了开地之外,还有别的增加粮食的办法嘛?”

杜修明慎思片刻,道:“粮食增产,一是改良种子,宋时引入占城稻,稻米产量大增。二是引入新作物,耐旱、防涝皆有良品。其三嘛,驭使海外之民为大明种地,皆非一日之功。”

黄升还要再问,杜修明却打断他了,道:“你问本官两个问题了,轮也轮到我来问了。”

“是是是,杜大人说的是,这是下官莽撞了。”

“我就想问问,这盐务,原来是运盐司在承办,为何又落到了巡抚头上?现在当然是到了本官头上。”杜修明问道:“黄知府,你是本地父母官,你倒是给我说说,本地的盐农、盐商,如何生活?”

“太祖爷定下的规矩,由粮食换盐引,五石粮食便可换二百斤盐引。可粮价有高低,便换了个守中法。盐商将粮食运到边防粮仓,再换盐引。这其中出纳盐引的,便是运盐司。”黄升慢慢解释道。

阅读回到明朝当小兵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