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芯开始的人生

《重芯开始的人生》

第6章中芯国际之三剑客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陈老,我有个事情还得拿到您”

“什么事,只要我这个老头子能办到都行。”

EUV光刻机的事情已经搞定,只能他们后面论证结束,上报国家了,陈老可不会把余江技术占为己有。

“是这样陈老,我跟我的同学还设计了一款手机芯片,但是人手还有些不够,而且外国人我也不是很放心,所以想在咱们国内找找这方面的人才。”

听到这里,陈老很是高兴,这小家伙觉悟高啊。

“小江啊,你这个想法是对的,

至于你说的人才这方面对我这老头子来说完全没问题,你先说说你的芯片吧。”

余江就等着陈老这句话了,有陈老在后面背书,前期人才方面就好办多了,至于以后跟BTA这些巨头在人才竞争方面,余江一点都不担心,到了那时候自己的公司已经是巨头了。

“我们设计的这款芯片采用28纳米制造工艺,双核心,ARM架构,性能方面超越目前世面上所有的芯片……………”

一堆专业知识说的余江口干舌燥,拿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大口。

而陈老让他聊聊芯片是想给他挑挑刺,毕竟余江在光刻机领域已经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又去弄什么手机芯片,在他看来有些不务正业。

许老真的很看重他,可听完没想到他在芯片这块也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品。

“快,小江给我看看你们设计思路”

“不好意思了陈老,这是我们团队设计的成果,有保密协议,所以………”

“好吧,保密协议是对的,你刚才说的团队是?”

“就是我跟一帮同学设计出来的”

到这里余江撒了个慌,没办法,又是光刻机,又是芯片,这要让人知道是他一个人搞出来的,那还不把他当外星人研究了。

毕竟余江才大三,接触电脑才多久,许多人专业人士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到他这里轻而易举,而且还都是顶尖技术。

“28纳米啊,真是了不起啊,虽然我不知道手机芯片的市场规模,但是你这个事业要是做起来前景不小。”

“不光是手机芯片,事业一但做起来,我还会跨入到其他行业,电脑,汽车,家电等等……”

“那就不得了,你这是准备要跟高通,英特尔打擂台了,看来咱们国产芯片以后就指望你了”

“陈老,您客气了”

有眼光,有技术,还是个爱国青年,这样的人陈老不得不喜欢。

“不过有些可惜了,中芯的制程工艺只有65纳米,你只能找外资企业代工了。”

“啊,中芯只有65纳米的制成工艺”

听到陈老的话,余江有些难以置信,后世他可以知道台积电,三星,中芯,都是7纳米的玩家,怎么现在差距那么大,他查到的资料,台积电已经进入到28纳米了,只是良品率不高。

“中芯现在情况很复杂,这也不怪他们,外人也没法评价”

听到陈老这么说,余江想起了后世关于中芯的报道,结束了这次的上海微电子之旅。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3日根据开曼群岛法例注册成立,

2004年3月18日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中芯国际的故事极其复杂,而说到中芯国际必须的说说中芯国际打天下时期的创始人张汝京,守天下时期的邱慈,以及当代掌舵人梁孟,这三把利剑。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随之提升一倍——摩尔定律。

换言之,根据摩尔定律,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会在18-24个月翻一倍。

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种上成百上千万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标示着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至少在50多年内,该定律都被认为可靠。

但人类的工艺是有极限的,摩尔定律也不可能一直延续。

2001年,当时的芯片制成工艺是130纳米,我们那时候用的奔腾3处理器,就是130纳米工艺。

2004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8年后,2012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

但从22纳米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

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联电(台湾联华电子)止步于此。

台湾地区的“联电”和“台积电”,曾被誉为世界芯片制造双雄,这两家公司,占据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额。

联电,更是曾经的老大,但是联电的制程工艺就止步于14纳米了。

2017年,工艺步入10纳米,英特尔倒在了10纳米,曾经的英特尔芯片制程独步天下,台积电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赶的。

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而在7纳米领域,英特尔更是至今无法突破,而美国另一家芯片代工巨头“格芯”,也是在7纳米处倒下的。

格芯宣布放弃7纳米,格芯是美国军方2016-2023年的合作伙伴,美国军方和航太工业所需要的芯片等都是包给格芯代工的。

但是因为7纳米研发成本和难度太大,格芯最终决定放弃7纳米。

于是这才出现了美国政府将“台积电”纳入美军合作伙伴中,并且准备和台积电签署2024年后与美国政府的芯片代工伙伴协议。

因为7纳米技术,台积电被美国政府视为“自己人”,而为了长期供货美国,台积电也宣布了120亿美元的赴美建厂计划。

美国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尔倒在10纳米,格芯倒在7纳米,而进入更难的5纳米,只剩下三星和台积电。

但三星5纳米年初才首发,离量产和高良率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之前提过芯片代工,首发,试产,正式量产,这三阶段一个比一个重要。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目前台积电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的代工厂。

纵观整个芯片工艺制程的发展之路,真的是斑斑血泪,即便强大如IBM,英特尔,格芯等国外大厂也是说倒下就倒下,说放弃就放弃。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不成功是大概率的,而成功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用命杀出来。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用命杀出一条血路。

而后世,中芯国际是唯一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芯片,力供华为。

而在更进一步的7纳米领域(性能比14纳米提高20%,耗能降低50%),中芯仍然挑战重重,2020年底试产,但离量产还比较远。

至于跟进一步的5纳米领域,则苦于没有EUV光刻机成了设想,没办法EUV光刻机就是进入5纳米之后领域的钥匙。

但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后世世界上只剩三家7纳米的玩家了,一家台积电,一家三星,一家中芯。

后世中芯这二十年的发展路充满坎坷,除了技术研发的不易外,更伴随着和老冤家台积电的恩恩怨怨。

中芯这二十年发展史上有三位重要人物,张汝京,邱慈云,梁孟松。

张汝京打下了江山,邱慈云稳住了江山,而梁孟松则是壮大了江山。

阅读重芯开始的人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