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395章,经济过热与高速扩张的大汉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大汉历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长安城,丞相府

“蜀郡,巴郡,南郡,九江郡,衡山郡,庐江郡,东郡,东郡,薛郡,济北郡,临淄郡,这么多郡都要增加作坊,好家伙,他们哪里来的钱财?”

徐凡这个天子还在墨子学院上课,但周章这个丞相却已经开始在为下面的郡守头疼了。

陈锤道:“这两年朝廷财政增长的非常快,地方上的郡县挤一挤还是能挤出一些钱财的,他们申请的不是煤矿场,就是水泥厂,纺织厂等小作坊,这些作坊不比钢铁厂,投入的成本极低,也不需要朝廷提供人才支持,作坊建设的周期又极短,按照现在的情况2-3年就可以回本。”

当然还有一点陈锤没有说,就是出成绩也快,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回本。

不像现在建设一个钢铁厂,10万斤级别的高炉,光建设周期就有半年多的时间,加上各种配套设施,没有一年时间根本不能点火,因为成本高,回本的周期也极大的增加。

于是就出现了很奇特的一幕,随着大汉的高炉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地方上想要申请建设钢铁厂的,太守反而更少。

如果朝廷出资,对他们来说是意外之喜,但要是不出资,他们是不会想碰这种项目的。

他们更加认可短平快的项目,关键是这些项目,他们本地的小金库就能支持开动,没有朝廷这个婆婆在上面管着比较自由。

而这波大汉的盛世正好充裕了地方官署的小金库,他们有能力弄这些小项目。

大汉朝廷和地方上的财政分税非常简单粗暴,三七分,七成归朝廷,三成归地方,地方上还有一部分官田作为地方府衙的日常开销,一部分职田作为地方官的俸禄。

当然各個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像边境小郡,人少地多,还保留了官田。但像关中,三川郡,陈郡这样人口稠密的郡县,这部分田地就被分光了。

地方上的日常开销和官员的俸禄,都是靠着税收支付。

汉承秦制,徐凡的生活经历也导致他是一个大政府主义者,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其实更加适应秦朝的大政府。

但徐凡比始皇帝更加实际,他明白庞大的官吏体系对财政消耗的巨大,秦朝就是小马拉大车,结果导致国家都崩溃了。

徐凡对秦吏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精简,省去很多压榨百姓的官吏,最基层的村里以自治为主(忽然想到希望国居然还多了大秦的囹圄制度,不愧是集封建时代糟粕大成者),形成了现在的汉吏系统。

当然即便大幅度精简,大汉朝廷的官吏也远远超过了后世的封建王朝,三成的税收只够勉强养活地方上的汉吏。

地方上的汉吏想要上马大工程,像翻修城池,修驰道,轨道,建作坊,都极其依靠大汉朝廷的转移支付,所以这几年大汉的贤者会变得日渐激烈起来了。

因为自己本地多了一个作坊,地方上的发展就会加速,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同时本地富裕了又会虹吸四周发展慢的郡县,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几年的贤者会下来,地方上的郡守和本地的贤者已经明白他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反而很多以前的老朋友却成为从政上的竞争者了。所以大汉郡守们在贤者会上的争斗火气特别大,很多老朋友在贤者会上都大打出手。

但大汉又和后世的封建王朝不同,和一成不变的封建王朝相比,大汉在徐凡的推动下,一直处于快速变革当中,天下的产业发展极其快,任何阻碍产业发展的个人和势力都被徐帆打了粉碎,大汉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达到了第一次工业化的速度。

这让整个天下的财富快速增加,大汉的税赋也处于节节攀升的状态当中。开国不到十年时间,大汉的税金增加了三倍,这是所有封建王朝都难以达到的增长速度。

水涨船高之下,大汉的地方郡县手里也有不少活钱,攻占大漠之后,大汉打通了纺织产业链上下游,加上整个大汉处于一波战争景气的状态当中,地方上的郡守看着民间作坊主大发其财,他们也不甘示弱,也把地方上的结余投入建设作坊当中。

于是陈锤这个少府令就发现,地方上的作坊爆炸式增加,他担心出问题,只能找到周章这个丞相汇报了。

周章想了想道:“这是地方省下的钱用来发展作坊,朝廷也不好干预,不然容易寒了地方汉吏发展之心。反正两三年就可以回本,让他们自己弄吧”

上计令张苍却马上道:“丞相,朝廷要是不管地方郡守,可能会出现大问题。”

而后张苍解释道:“这两日属下学习了天子的讲义,其中有一段说的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说了货物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货物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属于卖方市场,这和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

张苍身为一个想要上进的汉吏,自然要深入学习天子的讲义,更加不要说天子本人也是学问的宗师,其讲义是值得深入学习的。

周章道:“这说明天子也认为这是好事情。”

但张苍却继续说道:“但天子也说了,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就像我大汉的粮食一样,战乱事情粮食价格普遍超过了百钱,甚至还有千钱,但这两年我大汉不断丰收,粮食价格快速下降,现在已经普遍跌到30钱每石了。”

“按照天子的说法,我大汉的粮食就是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价格处于价值利润最低的阶段,比30钱低,农户种地就会赚不到钱,他们就会主动减产,这也和这些年我大汉的粮食情况是一样的,农户大量改种桑麻,大豆,甘蔗等经济作物。”

“而现在在发展产业上和我大汉的农业是一样的,地方郡守看到建作坊能赚钱,蜂拥而入的建设各种纺织厂,面粉厂,水泥厂,煤炭场,砖窑厂,天下五十个郡有四十多个郡要建设这些小作坊,加上民间的作坊,属下担心作坊生产的货物也出现供大于求,货物和一样粮食减低几倍的价格,那么这些作坊生产出来的货物必定亏本,甚至卖不出去,属下不敢想象到时候地方官署会有多困难。”

说到货物卖不出去,张苍灵光一闪道:“这可能就是天子说的经济危机。”

周章迟疑道:“这只是天子的一种假设,货物即便现在卖不出去,但囤积在仓库当中,等过段时间时间再贩卖也是一样的,想来没有天子说的那样夸张。而且现在开作坊赚钱,三两年就可以回本,现在朝廷不让他们开也说不过去。”

周章还有一点没有谈,到时候地方上的郡守以此为借口,让朝廷给他们弄钢铁厂,器械厂那花费更加高,还不如就现在,让他们自己发展。

周章道:“地方上的事情就让这些郡守自己决定,朝廷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河西之地,纳入朝廷,设置郡县,派遣官吏。

这可是朝廷花费了60万金才购买的土地,要是没有没有发展好河西之地,我等都会是大汉的罪臣。”

今年大汉朝廷的重点关注的是河西之地,去年大汉朝廷通过税改的方式,兜底了季布他们的欠账,今年更是不断把蓝田粮仓的粮食,布匹,武器装备运输到河西去,连极其珍贵的火炮,迫击炮也运输300门交给季布他们用来进攻西域的敌人。

在四月的时候,季布就带着河西诸侯的主力杀进西域,同时季布交出了自己的河西的诸侯国,大汉朝廷设置了金城郡,武威郡,余下的地盘还属于河西诸侯的大后方,等待季布他们在西域站稳脚跟才会交到大汉朝廷手中。

但河西本就是新占之地,季布他们远征大漠,又把河西主要的人口都带走了,现在大汉想要站稳河西,必须在军事和政治上配合行动。

周章这个大汉丞相本就大权独揽,所以他对于军权是极其小心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这么联系吴盛和邓宗二人,而这次要把河西纳入大汉的统治,显然是不能少军事支持的。

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忙碌朝政,徐凡却在和一群商贾上课,周章就气不打一处来道:“某在丞相府忙碌的连休息时间都没有,陛下不是东游西逛,就是给人上课,天下就没有如此轻松的天子了。”

张苍道:“这也是丞相您本事大,陛下才能公垂而治。”

周章指着自己丞相长史道:“你去找来陛下,就说明日要开九卿会议,商讨河西的事务,请陛下务必要出席。”

“诺!”

翌日,章台宫大汉九卿汇集,连吴盛,邓宗太尉府主事,田藏这样的将军府老将也参与其中。

上计令张苍汇报此时河西两郡的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城池数量,田地,草场等数据。

从数据上来说河西的情况是极其糟糕的,两郡的田地加起来也就百万亩上下,户籍只有一万一千户,城池倒是不少,有23座,但大部分都是连县城都不如的小邑,除了土地的面积,金城和武威两郡各项数据都比不上关中的一县之地。

周章道:“现在朝廷最重要的就是要往两地移民,屯田戍边,要不然朝廷花60万金购买的土地,可能会被四周的胡人占据。而且现在最重要的迁移百姓去河西。”

徐凡道:“天下已经太平了好几年,不少的孩童成年,朝廷要是在河西均田,想来会有不少缺乏田地的百姓愿意去河西。”

均田绝对大汉最厉害的武器,100亩土地砸过来,根本没有几个农户可以拒绝的。

但张苍却说道:“陛下,要是在大汉开国时期,均田还有效果,但现在百姓富裕,他们是不会为了百亩河西田地离开中原。”

叔孙通笑道:“我大汉也不全是富户,总有贫穷之辈,在整个大汉招募,想要弄几万户不难。”

但通政司长萧何却摇头道:“关键是我大汉这几年一直都在向外迁移百姓,想要找几万户真很难。

以臣以前的陈郡为例,农户子嗣成年,即便没有土地可以分,但去城中找一份俸禄到达800钱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陈郡工匠一年收入接近万钱,当地的百姓是不会在意河西的百亩良田的,而边远地区贫困郡县,那里本就地多人少,百姓完全可以在本地均田,根本不用去河西。”

徐凡看向内史叶腾道:“这些年关中人口快速增加,按照上计的数据,已经增加了两百万丁口,难道这些人当中就没有想要土地的?”

叶腾道:“陛下,关中是天子脚下,有谁会愿意不待在关中而去河西这样的寒苦之地,不要说是100亩田地了,就是200亩田地,只怕也没有几个关中百姓愿意去河西。”

一时间宫殿安静下来,大汉这些年不断扩张,不断移民,人口增加的速度,显然是跟不上土地扩张的速度。

吴盛道:“陛下,还是按照我大汉往年的政策,这两年先暂停南洋的流放政策,把我大汉的囚徒全部流放到河西之地,有三年时间河西人口增加十万不成问题。”

吴盛无奈,只能想到这个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周章想了想却摇头道:“河西距离关中太近了,又没有天险隔绝,这些罪囚很容易逃回大汉,霍乱关中,此事不可取。”

显然现在大汉的人力资源很难支撑大汉开发河西,以前的办法不够用了。

徐凡回忆后世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发现最适合的政策就是军屯了。

于是徐凡想了想说道:“今年大汉招兵的时候多招募十万屯田兵,把他们安置在金城郡和武威郡屯田戍边,完善两地的基础设施,只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好,自然会有百姓迁居两地。”

周章发现这是最好的方法,想了想道:“如果是军屯,两地的太守最好是我大汉身经百战的将军,河西的羌人为数不少,要是他们看到我大汉在河西空虚,未必不会趁虚而入。”

徐凡道:“丞相是言有理,此时金城和武威还是需要身经百战的老将为太守。”

而后徐凡看了看将军府那些跟着自己开国的老将,还真没有多少。

只能说分封制度有得必有失,大量的将领分封到大汉之外了,这减少了这些功臣对大汉朝堂的影响力,但留下来能打的老将真不多了。

徐凡问道:“田藏,陆贾你二人愿不愿意去河西为朝廷戍守边疆。”

田藏,陆贾出列道:“末将愿意。”

徐凡道:“封田藏为武威郡太守,陆贾为金城太守,你们两人要为朝廷牢牢控制好河西之地。”

“诺!”

而后徐凡看向邓宗道:“季布他们在西域情况如何,有没有站稳脚跟?”

邓宗回道:“季国公带领河西诸侯杀入西域,剿灭西域的山国、车师国、车师后城国,蒲类、蒲类后国,小宛国等西域12国。”

吴盛有的惊讶道:“不到半年时间季布大哥就灭了12国?”

在大汉将领看来,即便再落小的国家,那也就是韩国这个样子,而季布他们去西域也就半年时间,具体灭了12国,平均一个月灭两国,这要是把季布他们行军几千里的时间算上去,平均灭一个国家花不了10天时间,这个效率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邓宗道:“西域小国很多都是部落,甚至连城池都没有,有城池小国,也是只有一两座小城池。”

徐凡笑道:“西域虽然广大,但条件恶劣,的确没有什么大国,三五千人就敢称王,能有几十万部众在西域已经是霸主国家了,但这样的国家却扛不住大月氏人和匈奴人的一击,可见他们的虚弱了。”

而后徐凡命人找来季布他们传过来的西域地图,并且标注季心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发现季布他们攻势如火,短短半年时间就占据了三分之一西域了。

看着这个势力土,徐凡笑道:“季布他们做的不差,按照这个效率要不了五年时间,整个西域将会为我大汉所有。”

张良看到西域的地图,无奈的摇摇头道:“西域太远了,朝廷难以给季布他们支持,现在西域的情况只能靠季布他们自己战斗。”

徐凡道:“且不是季布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光朝廷给他的300门火炮就不是西域小国可以抵挡的。”

张良道:“臣说的不是军事支援,而是人口的支援,季布他们只有几十万部众,而在西域四周却有几百万甚至更多的蛮族,要是没有朝廷支援季布,那就不是季布他们化蛮为汉,而是我大汉的百姓被蛮族同化了。”

“现在大汉的版图已经比秦朝时期大了5倍以上,辽东,大漠,南洋,现在又加上了一个西域,我大汉的扩张已经达到极限了,已经没有人口来支援这些扩张诸侯国的汉化。”

想了想张良道:“陛下,我大汉的扩张应该止步了,等大汉百姓繁衍生息,有充足的丁口填满这些新占据的田地,巩固现在的根基。”

以扩张的速度而言,大汉完全是个高配版的大秦,张良真担心暴秦那种崩溃式的毁灭方式,会落在大汉头上。

(本章完)

阅读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