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孝经》

第108章 贵贱尊卑 不患不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唐玄宗《御注》解释:“始自天子,终于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

这段讲到“始自天子”,我们已经把《孝经》五孝学完,第一就是天子之孝,接下来是诸侯之孝,再接下来是卿大夫之孝,然后是士人之孝,最后是庶人之孝。所以“始自天子”,“终于庶人”,这五孝有始,有终。始和终的概念,它还有更深广的意思,我们后面会谈到。字面上就是唐玄宗这里讲的“始自天子,终于庶人”。“尊卑虽殊”就是他们的地位虽然不一样,天子最尊贵的,万人之上,庶人是五个等级里面最卑下的,平民百姓,虽然身份地位不相同,但是“孝道同致”,这个孝道都能够落实,即不管你在什么地位,都可以尽孝。

有人可能会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我又不是天子、诸侯,没办法做到;卿大夫之孝我也做不了;士之孝,士是读书人,我读的书也并不多,也没份;庶人之孝,庶人是普通人,好像才勉强,而且还不是做得很圆满,总觉得自己达不到孝的标准。这是“患不能及者”。“患”就是忧患、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做不到。

很多人看了茂森和家母演讲的《母慈子孝》,都很感动,看完之后,就会说:“这个我做不到。”真做不到吗?“患不能及者”,他担心自己做不到。实际上,孝是我们的本性、本善,《三字经》开篇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你的本性,你本来的面目,怎么可以说做不到?说自己做不到的人,不是真做不到,是不肯做,真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是仁爱,是圣人追求的境界,孔夫子一生就追求这个境界。“远乎哉?我欲仁”,仁的境界远吗?我现在想要行仁,我想要做到,“斯仁至矣”,这个仁的境界就得到了。孝也是如此,孝就是仁。《论语》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就是仁之本,人之根本就是孝。所以孝远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我真想行孝怎么可能做不到?这是我们的天性,现在只是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本性而已,并没让你增加什么,只是让你回头,回到你本来的样子而已。

所以“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那些担心自己做不到的,大可不必,“言无此理,故曰未有”,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道,根本没这个道理,所以说“未有”。唐玄宗直截了当说,担心不能行孝道,从未有过这个道理。

邢昺《正义》云:“正义曰:夫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毕,于此总结之,则有五等。”是说孔老夫子讲述了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自天子至于庶人,这句话是总结五孝。“尊卑虽殊,至于奉亲,其道不别,故从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句话是说,尊卑地位虽然不一样,尊贵如天子、国家领导人,卑如百姓、平民,虽尊卑不同,但孝敬父母“其道不别”,这个“道”就是孝道!孝道没有分别,即孝心是一样的,同是一颗本性本善之心。而这个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现出天子之孝;这个心落在了诸侯的身上,它就表现出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会行出卿大夫之孝;士、庶人也同样如此。心是一样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样的。所以从天子到庶人,“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个无“终始”就是说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始自天子,终于庶人”,都一样的,没有分别的。无“贵贱”,孝道不分贵贱,不分身份、地位、财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可以行孝。这是“孝无终始”的意思。

邢昺《正义》又说:“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于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没有办法落实,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这是不可能的。换言之,你想行孝绝对能行,这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讲条件、找藉口。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未之有也”,没这个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没听说过这个道理。“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劝勉我们行孝。孔老夫子讲完五孝,这句话是总结,劝勉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要行孝。这是邢昺《正义》对这句话的概说。

阅读《孝经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