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孝经》

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2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几年前,印尼前副总统邀请我们恩师到印尼,他请问我们恩师,如何解决印尼的经济问题。因为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印尼的经济一直都是很糟糕。所以副总统开口就问:“如何能够把经济搞上去?”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治安也不行,如何能够让社会稳定?”我们恩师告诉他,这两个问题,其实第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治安问题,第二个才是经济问题。社会如果稳定了,投资者们就放心,敢来投资,那经济自然就能繁荣发展起来。我们恩师就提议:“如果想要社会安定,国家教育部门可以从这些文化领域当中,精选出一些有德行、有学问的老师,来进行教育。”印尼国家有一万七千个岛屿,所谓“千岛之国”,很多地方设立学校不容易,但是通过远程教学,就能很顺利地把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送到每一个地方。我们恩师告诉副总统先生:“不出一年,整个社会的治安会得到很大改观,再过三年,整个社会就一片祥和。社会安定,投资者就有信心了,就敢来投资了,经济自然就繁荣昌盛。”我们恩师给他的这个提议,真是治国之大道,正如两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所说,用教育来治国,可以“垂拱坐致太平”。不用很费心思,不用花很大力气,自自然然就能够让社会安定和谐,这是古圣先王的智慧,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育以教孝为先。

六、君爱其亲则人化之

经文:【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唐玄宗《御注》:“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

教育想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教育者本人先要做到。所以这里讲“先之以博爱”,是讲领导人先做到“博爱”。古圣先王,作为国家领导人,“爱其亲”,他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然后把这颗孝心扩展到对所有的人。把年长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尽孝,把年少的人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这叫“先之以博爱”。领导人能这么做,人民百姓当然就跟着学习、效法,即“则人化之”,“化”是转化。领导人都这样的尽孝,百姓哪敢不尽孝?“无有遗其亲者”,“遗”是遗弃,不会有遗弃父母的人。

◎遗弃父母遭人唾弃

现在社会遗弃父母的人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把儿女养大,结果儿女成家后不愿意管父母,自己住漂亮的小楼,而让父母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这种现象真有,我们都曾亲眼看到。曾经有报导,兄弟俩人,都经营生意,赚钱也不少,但都不愿意奉养老母亲。迫于亲友、邻居的压力,只好每个月一人拿五块钱出来,算是给老母亲的赡养费。一个月十块钱,能怎么生活?老母亲没有收入,没有人照顾,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就这样在郁闷中死去了。母亲死后,两兄弟好像良心发现,就想到应该好好给母亲办一个后事,别人也不至于说他们大不孝。他们要把后事办得风风光光的,显示一下自己还是有孝心的。所以每个人拿出五千块钱来办后事,结果邻居们都骂他们,说他们没良心,如果真能够拿出这些钱来赡养老母亲,老母亲就不会这么早死了。遗弃自己的父母,大不孝,遭人唾弃。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教育所致。所以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孝亲、尊师,不懂得礼义廉耻,以功利之心做人做事,即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才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就绝对不做,完全是搞功利、自私自利,才会产生这种大不孝的现象。我们要转变它,必须用教育。其实,人人都是本善的,用好的教育,即“先之以博爱”,领导人能够率先表现出孝道、博爱,可以教化百姓,帮助人回头。博爱是以孝心对待百姓,这是爱民。

◎危急时刻总理现身

总理,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本人也是一个孝子。不论多忙,总要挤时间回家陪老母亲吃午饭。在5·12大地震之后的两小时,马上就赶往地震的现场指挥救援,夜以继日,非常的辛劳,这是博爱。余震很危险,但是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忘我的工作在第一线。作为国家领导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博爱的精神,人民怎么会对自己的父母不孝不敬?所以,教育从教育者、领导者自身做起,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七、众慕德义起心行之

经文:【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唐玄宗《御注》:“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陈说”,这是教学,要通过讲课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讲课的内容,是“德义之美”。“德”是道德,“义”是仁义,道德仁义,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民百姓听到伦理道德的教育,都产生了羡慕、仰慕的心,愿意来效法,所以“人起心而行之”。“起心”是真正愿意这么做,发心立志要做好人、善人,君子、圣贤人。教育能够唤起人的善心,这个善心人人本有,只是在污染中会被名利、各种贪求所覆盖。当人听到德义之美、伦理道德的教育,良心就会被唤醒。

◎办班教学化导天下

我们的恩师,2006年10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跟联合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和平机构,共同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探讨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我们恩师讲,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学,帮助人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不仅帮助当时的人,还帮助后世的人,他的贡献就是办班教学,是“陈说”,是讲课。如果不讲,光是给我们做出个好样子,根性不那么利的,有时候未必看得出来。看了以后,再听他一讲,就真明白了。所以先王是“先之以博爱”,先要做出好样子,然后才“陈之于德义”,做到了再说、再讲,效果就非常大。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孔老夫子也是这样,一生都在教学。孔老夫子最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就专职办班教学。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还想出世为官,搞政治,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礼制,推行周公之礼。但是,哪一个国家都不用他,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办班教学。虽然只教了五年,竟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所以教学是最好的转化社会风气的方法,它真能让人觉悟,人们觉悟之后,就“起心而行之”。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教授,一生教学至今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教育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效果,大家现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也有不少人在依教奉行,也学得很好,这是教育的效果。

八、君行敬让人化不争

经文:【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唐玄宗《御注》:“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

是讲一个领导人,他自己要做敬让的样子。“敬”是礼敬,“让”是谦让。自己能够礼敬、谦让,不跟人争,自自然然人民也能够效法他。“人化而不争”,“化”是转化,“争”是争名争利,现在人说的“竞争”。竞争不是好事情,其动力是自私自利。在竞争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不断地膨胀。竞争升级就成为斗争,斗争升级就变成战争。现在的武器,都是生化武器、原子弹,战争真的起来,那是全世界的毁灭,没有输赢,是同归于尽。竞争到最后,人类毁灭,所以不可以争。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教我们敬让,对人礼敬,自己谦让、退后,让人家上前,自己少分一点,也让别人多得一点,绝对不能够竞争。

不竞争社会就不进步,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是偏见。古代圣王,他们都以敬让来教化大众,反而能够使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历史上的大治时期,远古的尧、舜、禹、汤,这些圣王,到“文武之治”,周朝文王、武王,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乾盛世”,每一个大治时期,这些君王都是提倡伦理道德教育,都是以身作则,“先之以博爱”,“陈之于德义”,以敬让、以礼乐来教化人民,而不是搞竞争。现在西方人提出竞争的概念,暂时好像科技发达了,经济进步了,可是,产生了很多后症。科技发达到现在,已经产生了地球的危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气候反常,地震、海啸频繁,乃至人为的战争,愈演愈烈,仇恨愈变愈深。这都是竞争的结果。

所以英明的领导不提倡竞争,提倡敬让。

九、礼乐德治民心和睦

经文:【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唐玄宗《御注》:“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

礼乐治理天下,是德治,胜于法治。“礼”是治身的,“礼以检其迹”。“迹”是我们的身体造作、言行,即可以看得见的,外在表现,叫“迹”。遵循“礼”,可以帮助我们修身,改正言行造作的过失,断这些习气。“乐”就是音乐,乐“正其心”。古代的音乐,帮助我们提升灵性,不像现代的一些音乐、歌曲、艺术,很多是“靡靡之音”,乱人心志的。《诗经》是一部古代歌曲、民谣集,夫子删订《诗经》时,只取善的部分,把恶的部分都删减、去掉,用的标准就是三个字:“思无邪”。凡是引人邪思的那些内容,全都给删去,留下来的部分都是纯善的。所以读诵《诗经》,真正会“正其心”,即让人的心纯正、善良,没有不善夹杂在其中。

当人的身心都能够正,这就和睦。和睦第一步,就是我们自己身心和谐。身的和谐,是身的言行造作,统统符合礼,符合伦理道德;我们心的和谐,心里没有对立、矛盾、冲突,跟一切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这样就身心和谐。身心和谐,人就健康。身和谐,身体健康。心和谐安泰、怡然自得,心理健康。生活符合礼,“礼”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标准,包括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健康、有礼的。《礼记》都讲到了这些内容,包括一年四季吃什么菜。譬如,《礼记》的“月令”篇,讲到如何生活。遵守礼,人的身体健康,心情也愉悦,身心都健康,这是和谐第一步。自己身心和谐,然后影响到家里人,让家人也都能够效法,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就能影响一个社区,社区和谐。进而广之,社会和谐,最后达到世界和谐。

所以古人用“礼乐”治理天下。

十、示好引之示恶以止

经文:【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唐玄宗《御注》:“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好”,也可以念成“好”(音浩)。“好恶”,“好”就是喜好,“恶”就是讨厌。一个领导人,他用自己的好恶表现,教育引导大家分辨善恶。用喜好的表情、言行,来引导大家向善向德;对待那些不善的、恶的事情,表现出讨厌,不去亲近,就能够帮助大家防非止恶,百姓都能够“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看见领导对善恶的态度,自然他就有所禁止,不敢造次,不敢违犯。一个企业的领导,肩负着一个企业教化的重担,员工就是自己的学生,要负起一个领导者的教育责任来。首先领导人要懂得好坏、善恶的标准,处处表现出学好、做好,所谓“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员工们看到了,自然也就会效法。一国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每一个团体都如此。

对我们个人而言,可能不是家庭的领导(家长),不是企业的老板,更不是国家领导人,那我们能不能够做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可以。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圈子里面,坚持原则,做好事,不做坏事,说好话,不讲那些失德少义的话。这样的话一般有四种:第一种是“妄语”,骗人的话,欺骗人,也欺骗自己,这种话不说,不打妄语;第二种“两舌”,张长李短,当面背后讲论是非,这些人我是非,我们不评论;第三种是“恶口”,恶口是骂人,粗言乱语,统统戒掉;第四种“绮语”,是说那些花言巧语,浮华不实的话。这四种话统统不说。身体行为不造“杀、盗、淫”,“杀”是杀生,“盗”是偷盗,“淫”是,搞男女的不正常的关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即思想,不起贪、嗔、痴,这就是真正做到“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我们自己做到了,自然就能影响周遭的人,周遭的人就知道有所禁止了。譬如说在单位里面,我们不滥用公物,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周围的人就会不好意思滥用公物。我们不去那些不好的、带有色情性质的场所,跟我们在一起的人,也就不好意思去了。我们在家庭,不看黄色网站、暴力节目,家里其他人也会受我们的影响不看这些,这是“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不用勉强去要求别人,只要把自己好的样子拿出来,自自然然大家就跟着你行善,跟着你断恶。

这是玄宗皇帝解释三才章后半部的经文。

阅读《孝经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