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论语

《细讲论语》

第18章 1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子曰。君子不器。】

性德圆满才艺无穷

朱子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器”,就是我们使用的这些器皿、器具,一个器具只有一个用途,不能多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所谓一器一用,不能互相融通。譬如,饭碗不能当饭锅,饭碗是盛饭的,饭锅是煮饭的,饭锅也不能当饭碗,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不能相通。

孔子用“器”做比喻,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会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成德之士”就是君子,君子已经成就了德行学问,他能够“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也就是他证得体了,究竟地来讲,用蕅益大师的话来说,他已经证得自性,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他证得了不变之体,就是心性。“具”是圆满,证得心性,已经圆满了。所以他的用,用途、作用,周遍法界,遍一切处,在任何的条件下、任何的环境中,都能够有妙用,这就是不变随缘,证得不变之体,就有随缘的妙用。他不是只有一才一艺,只有一种才华、一种技艺,他的才华、技艺无有穷尽。这些才华技艺,全是性德流露。证得自性之体,性德圆满现前,这叫大用无方。

雪公行谊大用无方

雪公老人的《讲要》里,有一段话非常好,他说,“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我们认为,这也是雪公自己力行圣道的心得,如果不是真力行,讲不出来。

雪公老人,李炳南老先生,我们恩师的老师,他做到了君子不器。他学儒,通儒;学佛,通佛;学诗,诗也写得特别好;他的毛笔字书法,相当有功力;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医术很高明,真是样样都通。我们不能单说他是学儒的,也不能单说他是学佛的,也不能单说他是中医,也不能单说他是诗人,不能用一种功用来说明他。他不是一个器具那样,只有一种功用,他做什么都通,都做到最优秀,这是君子的真实学问。有大事来的时候,他就能做大事;做小事时,他也能把小事做得很好。

李炳老在过去建立了台中莲社,教化学佛弟子。他办了大专佛学讲座,自己是大学的教授,又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奉祀官府,是国家办的弘扬儒学的机构,当时是孔子的第七十八代传人孔德成先生做的领导,李炳老是主任秘书。同时他还办慈善医院、幼儿园,办了很多大事,都做得很好。李炳老还培养讲经说法的儒学、佛学人才,那是人才济济,我们的恩师就是他的高足,还有徐醒民老师、周家麟老师,都是儒门的大德,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李炳老做小事也做得很好。我曾经到台中,参拜他老人家过去的住处,在台中莲社有一个纪念馆,展览了他生前用过的衣物,发现他的那些内衣、袜子,都打了很多补丁,那些补丁都补得特别好,穿在里面,外面看不出来。我们能想象出来,他当时多么的节俭,真是惜福!他自己补,补袜子都补得方方正正,做得非常好,就是做小事,也做得优秀。

李炳老住的小房间,我也去瞻仰过,要上一段楼梯,很小的一个空间,是在台中莲社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椅子、一盏台灯,非常简单的生活。李炳老有一首诗说,“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身”,这是用蜡烛来自喻,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圣贤教育的事业。这首诗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凡是有利于大众的事情,他都做,印经典、教课、弘法、为人看病,他皆可为之,而且样样都精通,所以他当时非常忙,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日中一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无论大小事,李炳老都是尽心尽力而为,这个尽心尽力,源自他的诚敬心,所以做每一件事都是一丝不茍,这是真君子。他的学问是真学问,君子不器!所以君子求学,不能以一器自限,不能只追求做一种用途,把自己限制在这里面。我们想到现今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什么?培养的是器。

君子之儒不以器限

我过去在大学里教书,在美国大学教了四年,在澳洲大学教了四年,在中国、在台湾大学也都有任职,现在我都退休了。过去的这些教学经历,让我很深刻地感到,现代的大学是什么教育?只培养人一种用途,它是一个技术、知识的传习所。这个大学跟四书里讲的《大学》,完全是两码事。四书里讲的《大学》是什么?大人之学,圣人之学,那是君子实学,培养出来的是君子,是圣贤,君子不器,他做什么都能通,做什么都优秀。

在古代,考科举都是考什么?四书五经。看你读通了没有?过去的读书人没有学那么多学科,什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没有这么多分科,就学一个文科,文史。以四书为最主要的教材,科举的考试也是围绕四书。考上举人、进士后,他就能做官,做官样样都得懂,这是百姓的父母官,什么都得会。

学位过去有秀才、举人、进士,进士是以前的最高学位。秀才不算功名,进士和举人才是功名。古人弱冠及第的很多,弱冠是不到二十岁,还没有行冠礼,还没成人,就考上了进士,进士叫及第。考上进士后,朝廷给他一个官职,让他到一个地方去治理,他就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为什么?他开智慧了,他所学的是实学,所以他做什么像什么。不像现在,一般读到博士,平均年龄也有三十岁,拿到博士学位出来,给他一个官职做,也必能治理得很好,因为他只有一个专科,学的是专业,其它的不懂。譬如,学数学的,他就只懂数学;学化学的,就专搞化学;学医科的,只懂医科,这一科虽然学得很专,但是没通透,为什么没通透?没入心性,所学的只是知识、技术。所以现在的大学,说它只是培养器的人才,这不为过,不是培养君子的人才,君子是不器。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思考。

真正要成就君子,君子要有很高的德行,这是根,才艺是枝叶花果。就像一棵树,它的根扎得深,长出来的树干就粗壮,枝叶就繁茂,结的花果就漂亮,而且它的生命力极强。如果我们只追求枝叶花果,就好像什么?瓶中没有根的花,只能给人观赏,而且不耐久。雪公老人讲,“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君子不限制自己只搞一科,而能博学多闻,才艺广泛,君子不以器自诩,而博学多闻也一定要有深厚的德行根基。

譬如李炳老,不能说他是诗人,不能说他是国学大师,也不能说他是老中医,或者是大学教授,讲一个名号就把他限制住了,他不止这些,他自己也不会以此自诩,他是什么?志于形器之上的道,他的志向在道。道是形而上,无形的,器是形而下,有形的,他志在道。道体得到了,它的相用无边。所以中国传统的学问,是通往心性的学问,这是实学,培养的人是有道君子,称为君子儒。

孔子在《论语》里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们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是他也学儒,可是他变成一个器了,比方说,通过学儒,他变成了一个学者,其他都不会,请他治国,他不懂;经营企业,他也不懂,这是小人儒。君子儒是什么?不器,样样都通,所以孔子希望我们学君子儒。学君子儒,要成为君子,“君子先慎乎德”,《大学》里讲,先从德行下手。

《论语》里论君子的篇章非常多,教导我们怎么成为君子,这一章也是如此,学了一定要去落实。“君子不器”是教我们不能把自己固定下来,要有好学的心,要博学。但是在博学之前,一定要专精,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有这个过程,才能通达心性,我们才能开智慧。智慧一开,就能博学了。所以没开智慧之前,不能博学,因为什么?学得太广泛,心就乱了。心一乱,学得就不深刻,学得就肤浅,所知就有限,不能通达心性,而且很容易生傲慢心,诚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先从专一下手。《三字经》里讲,“教之道,贵以专”,先要专,然后才能博。

真实学问从德而生

学贵力行,一定要力行,才叫做真实学问。力行是不论大事、小事,都尽心尽力而为。当然先得从小事做起,小事做不好,就想做大事,怎么可能做好。哪些小事?《弟子规》里讲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先从这里做,“父母呼,应勿缓”,小事;“父母命,行勿懒”,小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小事。我们要在这些小事上,尽心尽力地去做,把诚敬心养成,然后用诚敬心去做大事,大事必定做得好。从这个角度上看,哪有大小之分?大小是我们的分别执著而已。心是同一个,就是诚敬。遇大事就做大事,遇小事就做小事,心中没有大小之分,在我们心中统统都是大事,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小事、大事都能做好,这是一心去做事。一心是什么?诚敬心。如果说做大事才诚敬,做小事就马马虎虎,那叫二心,不叫一心,不是诚敬心。

阅读细讲论语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