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天下

《建文天下》

第八十七章 宽宥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徐辉祖几乎彻夜未眠,直到天快亮了,才略微睡了一会儿。

“公爷!公爷!”

“怎么了?”听到敲门声,徐辉祖猛地惊醒,略一定神,听出是亲兵徐义的声音,开口道:“徐义,出什么事情了吗?”

“皇上召见,传旨钦差就在外面!”

“啊!”徐辉祖腾的一下坐起来,努力晃了晃头,然后高声道:“快进来,本国公要净面洗漱一下,另外把朝服拿来!”

“是,公爷!”

徐辉祖以最快的速度起身、穿衣、梳洗,穿上国公的朝服出去接旨。传旨的是个锦衣卫,旨意很简单,让他到孝陵见驾。徐辉祖领旨后,略作安排,就起身赶往孝陵,面见朱允炆。

……

“陛下,微臣何等有幸,能够侍奉千古圣君。这首《沁园春》气势磅礴,气吞山河,远超前代帝王,可谓千古绝唱啊!”

朱允炆挥毫完毕,刚搁下笔,旁边的解缙就跪倒在地,大肆赞扬起来,旁边的杨士奇以及刘振、长福等人也连忙跪倒在地,连声赞颂。

看到众人的神色,朱允炆抬起头,做追思状:“这首词是朕在北国时有感而发,自古以来,得位之正无过于先帝,他老人家英明神武,对华夏有再造之功,朕当时就想写一首词颂扬先帝,可惜直到昨晚才构思成功,希望能够配得上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

“陛下,这首词意境上佳,非常贴切,老臣恳请将陛下手书刻字立碑,立于陛下灵前,让后世之君能够知道先帝之伟业,也彰显陛下的仁孝之心!”长福跪在地上,热泪盈眶的请求道。

“是啊,臣附议!”

“臣附议!”

朱允炆觉得自己的脸皮越来越厚了,这几年不知道抄袭了多少后世诗词,像“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等等,只是其中较为出彩的。不过这一次朱允炆的抄袭可以说是一次大手笔,选择后世伟人的名作,不过与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倒也算得上契合。

当然朱允炆并不只是为了装逼,他记得前世来孝陵,陵园里有朱棣立的《神圣功德碑》,气势还不错,但现在已经不可能有了,所以他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好在昨天的大雪给了他一些启发,所以早上起来之后,他酝酿了一下,就写下了传世名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场的人以解缙文采最高,反应也最快,杨士奇次之,至于长福,其实也是识字的,只不过不愿意表现出来,相比较而言,刘振就差一些了,不过大家都说好,他也只能跟着了。

就在这时候,太监禀报说徐辉祖来了,朱允炆点点头,让他进来。徐辉祖进来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围着一张纸在那里滋滋赞叹,而皇帝朱允炆坐在主位上,微笑着看着他们。徐辉祖心下诧异,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先下跪行礼,口呼万岁。

朱允炆走下来,拉起徐辉祖,走到书案前,指着自己的“佳作”道:“魏国公,朕追思先帝,作词一首,刚才大家想在孝陵立碑,将这首词刻上,以纪念先帝的盖世之功,你以为怎么样?”

“这?”徐辉祖定睛看了一遍,立刻感觉到一股冲天的霸气扑面而来,不由得再次跪倒在地:“先帝英明神武,陛下仁孝动天,这首词非常契合,臣附议!”

“嗯,很好,那就这么办吧!”

“遵旨!”

处理完装逼的事情后,朱允炆让所有人都出去,只留下了徐辉祖。

“坐吧,魏国公,这两天你恐怕是累坏了,你家里出了事情,朕召你星夜回京,又让你赶到这里,恐怕昨晚也没有休息好吧?”

听着皇帝温和的话语,徐辉祖跪倒在地:“陛下,臣有罪,臣没想到大姐会做出这种事情,臣有失察之罪,还望陛下责罚!”

“……”

朱允炆沉默了一会儿,道:“魏国公,你还没有用饭吧?来人,给魏国公拿点饭菜来!”

“是,陛下!”

饭菜很简单,就是一碗豆浆、四根油条以及一些咸菜而已,这些都是朱允炆喜欢吃的,也是他后世的最爱。但说实话,徐辉祖不怎么喜欢吃,但君王有赐,他不敢不吃,所以他有些木然的拿起油条,一口一口往嘴里塞,吃完了油条,再喝下豆浆,吃了几口小菜,徐辉祖放下了筷子,施礼道:“陛下,臣吃完了!”

“魏国公,王度的奏折你看了吗?”

“看过了。”

“有什么想法?”

“臣,臣,陛下,”徐辉祖缓缓跪倒在地,泣声道:“臣愿以先父在天之灵起誓,臣绝对没有谋反之心,臣弟增寿也是忠于皇上的,请陛下一定要相信微臣。”

“朕,可以相信你,但是,你怎么能保证徐增寿没有反心呢?”朱允炆一字一句的道。

“这,”徐辉祖愣了一下,但很快答道:“增寿是奉陛下之命与叛党周旋,岂能不知其必败?增寿虽然鲁莽,但并不是傻瓜,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但是当初燕王谋逆,徐增寿却通风报信,这是为何呢?难道他以为燕王能赢不成?”

“当时他是年轻识浅,不知道陛下的英明神武,没有看清燕逆只是色厉内荏,不堪一击,但经过历练之后,不会再如当年那么不识时务了。”

望着跪地磕头,额头见血的徐辉祖,朱允炆叹了口气:“魏国公,你起来吧。”

“臣不敢!”

“好吧,”朱允炆顿了一会儿,道:“魏国公,你是否还忠于朕?”

“当然,臣誓死效忠陛下!”

“好,朕相信你,你起来吧,朕今天给你交给底!”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徐辉祖只好起身,但还不敢坐。

“魏国公,燕逆造反时,你用了二十多天从京师赶到大同,堵住了居庸关北口,保证了山西不受燕逆侵袭,从西北威胁北平;其后又攻克居庸关,和平安、盛庸、耿璇合围北平;在燕逆和盛庸大战时,你又及时赶到,攻克了北平,这些功劳,朕都记得。”

“但是朕只是奖赏了你一些财帛,你是否怨恨过朕?”

“没有,臣感念陛下当时没有株连徐家!”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朕已经知道了徐增寿通燕,所以并没有奖赏你,但还是将徐仪华放回徐家,朕希望你们徐家能够和皇家全始全终,成为一代佳话!”

“可是让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徐仪华竟然用名单推动谋反,酿成惊天大祸!再加上徐增寿的意外身死,朕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了。”

“陛下,陛下,臣,臣……”

“朕到孝陵来,就是想把事情想清楚,昨天晚上朕也几乎没有睡,快天亮才把事情想明白。对于徐增寿的事情,朕会以失职的名义将安全司副司长纪纲处死,司长胡濙撤职查办,同时追封徐增寿为侯爵,世袭伯爵,其子徐景昌嗣爵,就叫和林伯吧,表彰其擒获额勒伯克的功劳!”

“徐仪华的事情,既然她已经死了,那么朕就不会再做扩大,不会牵连徐家,但是你也有失察之罪,你的俸禄将被削去一千石,同时罚俸两年,你可心服?”

徐辉祖如遭雷击,伏地跪倒,“梆梆”的磕头:“谢陛下宽宥,罪臣心服口服,绝无怨言!”

徐辉祖感激之余,却听到头顶传来声音:“朕这次宽宥,是看在中山王的大功上,但不会再有下一次了,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朕绝不宽宥,你可明白?”

“罪臣明白,罪臣叩谢陛下天恩,罪臣叩谢陛下天恩!”

“当然,你也不用害怕,这里是孝陵,朕以先帝之名发誓,徐家的罪责自此一笔勾销,不会再有任何人提起和追究,你可明白?”

“罪臣明白!”

……

安抚完徐辉祖后,朱允炆让其坐下,递给他一份奏折:“魏国公,你看看吧!”

徐辉祖展开奏折一看,大惊:“山东白莲教造反?齐王不知所踪?”

“是的,朕是昨天晚上收到这个奏折的。”

“陛下,山东位置非常重要,南下可以攻击京师,北上可以攻击北京,还可以截断运河,另外朝廷还有十余万大军在朝鲜征战,兵员粮草大多来自山东,一旦军心不稳,恐怕朝鲜的大好局面就会被葬送了啊!”

“嗯,朕也这么想,这次叛乱牵扯人员甚多,朕会杀很多人,你就不要待在京师了,免得被人惦记上。徐辉祖!”

“在!”

“朕命你立刻北上,迅速平灭叛乱,不得有误!”

“是,陛下!”

“至于军队方面,朕会调派张辅、曹玉书所部随你北上,徐凯老将军也会随行,淮北、山东的驻军都归你调动,可有问题?”

“没有问题!”

“很好,”朱允炆想了一会儿,又道:“如今大明也是多事之秋,前几天朕得到消息,倭寇突袭了琉球,朝廷的水师受到重创,吴忠战死,另外先帝时流放到琉球的黄金家族后裔地保奴一家人被掠走,漠北恐怕要再起风波了!”

“倭寇如此妄为。看来征倭不可避免了!”

说话间,朱允炆又拿起一份奏折道:“如今草原再次一统,乌格齐掌握大权,不过日前他的使者阿尔斯楞向朕通报说,西域的帖木儿有东侵的意图,已经向草原发出了号召,约定共分我大明国土。朕已经传旨宋晟,令他小心防备,帖木儿不可小视啊!”

“还有,南面的安南也不安分,不仅占了我大明土地不还,还上表说陈氏已经绝嗣,黎氏为陈氏外甥,被推举为王,向朕来要敕封,朕当时就有些怀疑,但无凭无据也没法否决,但现在又有传言说,黎氏是篡权登位,杀尽了陈氏,这让朕十分恼火。”

徐辉祖静静听着,然后道:“陛下,辉祖愿为陛下分忧!”

“嗯,朕还会让马哈木和阿鲁台随你出征,你要细心观察,他们是否真心归顺,如果有任何异常,杀无赦!”

“是,陛下!”

……

“辉祖,朕打算纳妙锦入宫,封宸妃,你看可好?”

“……谢陛下隆恩!”

徐辉祖缓缓跪下道。

阅读建文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