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路

《风雨人生路》

正文 第五十一章一次难以忘却的故乡行(3)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一次难以忘却的故乡行(3)

(177)村庄四处重走遍

天刚蒙蒙亮,我从床上便听闻到窗户外,传送来的鸡鸣狗叫,和对面山上断断续续地“吱吱喳喳”的鸟儿叫声。

你听,“的古的打啦”,“耕田――加谷、耕田――加谷”这种雄性鹧鸪,斑鸠鸟儿声,在这边山上叫起后,那边山上又同样有“的古的打啦”,“耕田――加谷、耕田――加谷”雌鹧鸪,斑鸠鸟儿声回应起来。

这正是一对对发情的雌雄鹧鸪,斑鸠等鸟儿,在对歌传情,实在好听极了。

虽然,时隔了已经多年以后,今天我再重新听闻到这番鸟儿声时,同样是有一种特别的趣味。

过去在家时,早晨常常听惯反倒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今天可不一样了……

我记得,以前每天的早上,大多都是以现在这种景观去迎接一天晨曦的到临。今天再重现从前的景色,真是令我感慨万千啊!

我可能是因为昨天走累了的缘故,便无忧无虑地睡了一个懒觉。反正起来后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

不一会儿,小凤妹从中间房中走到我的床铺前,小声地叫了我一声:

“东叔,还没起来呀,社里都喊出工了……”

我把她拉到床铺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她的头,便低声地问起她有关五叔家中的一些情况:

“亚凤,五老叔公还在家里吗?”

“不在,只有三叔和四叔在家,六叔给人家看牛去了。”

一个才刚刚四岁的小孩子,就已经知道这些事情了,真算是成熟得快啊……

当起床洗完了面以后,我便对四伯媄说:

“四伯媄,今天早上我想到村子四周逛逛,看看这几年来,村子和家乡的变化怎么样了?”

随后,四伯媄应了一声表示同意。并叮咛我要按时回家来吃中午饭。于是,我独自首先走到离村庄最近的担水坑边去。

当我一眼看见,那个十分熟悉的淡红色的红珠大石块,还是跟过去差不了多少。只是因为由于长年累月,人们在此担水洗衣蹲上蹲下而磨损了不少。但是,现在还是一样可以在它上面停放水桶或洗刷衣服的。

此时,我便独自下去到溪水当中,用手摸摸小时候经常看见的那个流水的小洞,发现仍然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只不过是水没有过去流得那么大了。

要知道,过去我们曾在这里,常常会摸捉到一些石穴蟹和鱼虾之类。这时,我也以往那样,兴味盎然地用手往里面试摸了一下,发觉什么也并没有摸到……

坑溪里流动的溪水,还是和几年前几乎一样,清澈见底,一些小鱼儿正在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在四处觅寻食物一般……

接着,我又再沿溪边往上游走去。不一会儿,便走到了水口社的社坛。

我发现社厦的景观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草坝的青草由于树荫等原因,长得很绿很嫩。但是,平时牛是不大喜爱吃社坛上的草的。从这些迹象可便知道,可能是由于多年不再在这里唱“鬼儿戏”了。要不,草坝的青草就不会生长得如此绿嫩的了。

也不奇怪,现在电影和文艺宣传队经常都下乡放映和演出了。因此,那个农业社的干部还敢再出钱出粮,去邀请这些专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讲神说鬼大肆宣传封建迷信的民间艺人到此来演唱?

但是,我还是照样看得出,每年这里还同样兴“做社”。因为,在社坛的旁边还留下新挖不久的一些土炉子……

此时,我倒满有兴趣地爬上伸出老远的那枝粗壮的榕树干,随心所欲地在它的上面来回行走了一趟。并且,趁机再重新体验一次,小时候经常在此枝干行走时的快乐心情。最后,我便敏捷地跳了下去,还做了个熟练的下蹲姿势……

随后,我再继续往上游走去,便听到水研碾米的水车转动时发出的一阵阵的嗡隆声。于是,我便走进水研屋内看了一眼,发现看管水研的已不再是龙湖坡的“水研三哥”了。而是另外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当我看见在屋里面正在放谷碾米的,正好就是隔离屋的“四狗”志松。他看见了我后,便热情地打了声招呼,又忙做完手上的活儿之后,便坐在凳子上和我热情地攀谈起来……

在和他畅谈过程中,使我知道了在家乡里近年来所出现的不少新鲜的事情:

如,五叔在年初便被抽调去修建博白最大型之一的茶根水库了;亚六其命没有机会念书,只好去文江帮林场看牛去。

在村子里,已经由原来初级社转变为高级社【2】其中的一个生产队。正是由转业军人王忠当生产队长;振权五公担任高级社的副业主任;五婆冯文才还做了良荔乡的妇女主任哩……

良荔的党支部书记还是王志由继续担任;我们隔离屋志棋还是照样做良荔的共青团支部书记。

这些年来,全良荔村村都加入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民全都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因此,生活也一天天地好过起来了。

志松今年他也已经从东平中心校毕业了,由于考不上初中,暂时只好留在家中务农。此时,村子里的其他与我们同龄的人,也大多都读书去了。

在水研与志松聊了近半个时辰后,我便离开。又前往“比头肚”的水坝底走去。

我记得,在那孩童时代,我们都经常会跑到这里进行洗澡、捉鱼虾。当年,那曾经在此捉鱼摸虾的热闹情景,此时似乎又再浮现出来……

我还清楚地记得,因为当年坝肚内有过一股较大的流水,像瀑布一样地从上往下直冲流下来。只要人们用石块或土坯把出水口处一堵,在下游处放个装鱼的“河狗”一装,那些大大小小的鱼虾,全都会乖乖地跑进到“河狗”内去。

此时,只要你再在干涸的小湖内,继续摸捉净那些未进“河狗”内的少数鱼虾后,即可满载而归。

有时候,捕捉得多了,大家还会一块当场均分好,再各自拿回家去,让家人做顿美餐,那真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呀。

以前,对于这种既省力且成果又显著的捉鱼方法,我感到特别有趣。因为,它的确又是最适用于我们这帮小孩所玩的项目之一……

往左边一看,又正是我们三个村庄上最高的一个山岭——大白堂岭。于是,我便兴味盎然地从山的西面的山坡上,一口气就直接爬上到岭顶去。

在当爬到山顶上一看,只见在岭顶上的大草坪原有的几个小牛湖,还藏有水呢。要知道,它可是放牛者提供牛在山上放牧时的喝水处。有时候,一些大水牛在天热时,还是在湖内躺卧洗澡的好场所哩。

七月十四节虽然己经过去了十多天。但是,在山上还发现有少量成熟未掉下来的稔子。于是,我随手摘了些放到口中尝试一下,味道还算不错哩。

当我爬上了山顶上的最高处时,便向四周环视了一遍。此时,那徐徐的南风在迎面吹拂,顿时之间,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周身舒畅极了……

我正在山顶上,那远近一带的美丽景观,全然都在眼前:往东一看,便是虾西塘、石塘、黄竹坑、老屋场、鲁居山;再往南,便看见黄树垠、秧地垌、边坑、长岭、学山、新塘面、黄坭坎、大塘排;遥看远方的良荔学校时,却被上社岭的大社树全都挡住了,只能看见一些学校的屋脊。大概是由于已经放了暑假,很少行人;再往北看时,较近者是龙坡、坡嘴、大岭头、二圣庙、蛇龙岭、坳背村、岭岗排、官村、石板冲一带。

在往远处眺望,便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其中,石壕岭、竹高岭、狮石岭等都清晰可见,甚至连远在旺茂的鸡麻石,也能尽收眼底……

小时候,听人们常说,在大白膛岭顶,就能进行登高望远,的确是一点不假……

在逗留了十多分钟以后,我便慢慢地走下山去。在到了半山腰处,那些茂密的松树,也像三世祖岭生长的一样高大挺拔。

当那一阵阵的晨风吹拂时,松涛呼啸,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鸟儿欢唱。真是一派丛林的好风景。于是,我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

“呀,家乡真是处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层林尽染,鸟语花香……”。

随后,我便独自沿着劳产岭,返回到了始公坝。

从小,我就知道始公坝是我们王族的始祖积珠公夫妇的合葬墓所在地。但是,白坟墓碑那些碑文上的古文字及其意义,我却一窍也不懂……

以前,大人总会这样地教育我们小孩说:

“在始祖墓旁,不能随地乱放大小便。甚至,放牛也不能在它里面让牛四处屙屎、屙尿。因为,这是王氏宗族的风水宝地,也是我们先祖长眠的‘圣地’。”

此时,我再重新仔细观察地便觉得,白坟里外,装饰独特,别具一格,坟内干净,四周青草丛生……

从前,我们常常在这里画棋盘走棋,吃石子。到了晚上,每当有月亮出来后,我们这帮小孩童还常到这里玩耍和尝月哩……

那时候,要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烈日当空时,村子上的人常会拿些谷、豆、花生之类在这里摆晒。要知道,因为这里远离鸡鸭家禽,不必要派人看管,既省人又省力,何乐而不为之……

此时,我好奇地在墓碑上看了一遍,里面所雕刻内容,只是略知一二,可记得不甚清楚。

后来,我在《王氏族谱》上查找到碑文上是这样地写道:

“公讳瑞,配廖老孺人,系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迁来白州之太始祖也。于弘治二年肇居新村,十六年乃奠籍盘鳞。所生三子,长子:讳文金,次子文玉,三子文周。嗣孙十四代,蕃衍克盛,千有奇丁。国庠学士,文武丕承。公原葬梅子角,因水冲近,合族议迁,公立合同。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将公夫妇合葬于第三房敬公自置业内,土名良村石富岭,来龙癸向,未丑分金。碑岁甲午,镐孙迁覆改葬,刻封马鬣,嘉庆癸酉重修,至明国己巳年,又合议涓吉重修,增其式廓,子孙名悉载。仅将前后葬修人名泐志。

前修日师高州陈彩凤重修日师十五代孙志仁

皇明太始祖考王千三郎妣廖妙仙合葬墓

德浩宗坚宗广

议修督理孙德杰恩显

德霖宗立宗异

重修督理十四代孙大琳等合族同祀

民国己已年(公元1929年)庚午月戊戌日甲寅时重修立”

从碑文中,我知道了大始祖的祖籍,又知从何时、从何地搬迁到来,日后子孙情况,墓地迁移、重葬、重修等概况……

当你在白坟处再向大水垌看去,只见垌内四面稻田的禾苗全是一片绿油油的,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此时,我发现一位耕田种地的老把式,人称他是“大田客”的隔离屋二公大均,正在榕木根的坡地上干活。于是,我便走近与他聊了起来……

当他问了一下我家人情况以后,便对我滔滔不绝地说道:

“近年来,社里所种的那些水稻品种,与从前大不一样了。解放前的水稻品种,大多是高杆种,易倒伏,不耐肥。多好的年辰,每亩能收二百斤左右就算不错的了……”

此时,二公放他下手中活,干脆和我聊了起来。接着,他又继续说下去:

“解放前有一年,你爸从博白拿了一种叫‘美国占’的水稻品种在‘水涵口’那块肥田试种。这个水稻品种的米质好,又好吃,就是产量低。后来,就不再有人种了。

“而现在,社里多数所种的品种都是矮杆种,抗倒伏,又耐肥,产量也较高。好的四、五百斤一亩。好像新种的‘包胎红’就不错呀。

“同时,现在还有一种‘肥田粉’,施放到田里去,不几天就长得绿油油一片,真得力,又省工。但是,这种像盐一样的东西,可不能施得大多。在早春,龙坡人就是撒放不匀而烧死禾苗呢,有些人便再不大喜欢使用了……”

二公滔滔不绝地和我说起这些农业生产上的新事物,顿时让我听得津津有味。要知道,虽然我多年以来,没有在农村生活和干农活了。但从书本上和学校四周的所见所闻中,还是懂得一些现代农业生产上的不少新东西的。

这时,已经到了快吃中饭的时候了,我便急忙赶回家里去……

正是:

窗外听闻鹧鸪声,乡亲忙碌我安闲;

村庄四处重走遍,山水如画口称赞。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阅读风雨人生路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