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亡国之君的路上狂奔

《在亡国之君的路上狂奔》

一百七十九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奴婢见过殿下。”

“刘瑾,出去,外面不准有人,违令者,杀。”

朱厚照冷森森突出一句话来。

刘瑾,汪直的心狠狠一跳。

殿下此举,与往日大不尽同。

“是,奴婢知道了。”

刘瑾低着头出去,心里止不住的跳着。

“汪直,本宫就和你长话短说,本宫奉父皇的命,把你调回京师,为的,乃是开海一事。”

汪直抬起头来,满眼都是震惊。

“你是先帝一手提拔上来的,先帝当年没做的事,如今,就得父皇和本宫来做。”

朱厚照长话多说,告知了汪直具体情况,并且再三叮嘱,此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现在,就是要盯着江阴的徐家,买来大船,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为出海做准备。

这些,全都交给他汪直来负责。

朱厚照强调,是不惜一切代价。

至于花费的钱粮,只要是有必要的,无须多虑。

汪直听得出,此次,陛下已是下定决心。

这样大的事,居然会交给自己来做,可见自己在陛下和殿下心中的地位………

“奴婢,万死不辞,不负陛下和殿下重托。”

激动之余,汪直只能以直接表决心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兴奋之情。

可另汪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朱厚照却是依旧虎视眈眈审视着汪直,看的汪直心里发麻。

“接下来,本宫说的,才是本宫真正用你的原因。

这些话,就是父皇那,你也不得去说,明白了吗?”

汪直有着一丝不详的预感,僵着脖子点点头。

“本宫知道,你的西厂混的风生水起,你最拿手的,本宫也清楚。

本宫知道,你在宫里,一定有些自己的人脉,本宫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但是不能让厂卫觉察。

你用钱也好,威胁也罢,本宫都不在乎,把他们用起来,宫里的,给本宫死死盯着娄太妃,他的一举一动,本宫都要知道。

还有,太医院的刘文泰,也得有人看着,外面,安陆的兴王,南昌府的宁王,他们的一举一动,本宫都要清楚,明白了吗?”

汪直不可思议的看着朱厚照,光是这些名字,汪直就觉得头皮发麻。

太妃,亲王,太医,这些…………

太子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要查他们。

更何况,还要避着厂卫。

看来,太子要做的事,恐怕就是陛下也都是被蒙在鼓里。

太子,究竟是要干嘛。

朱厚照继续淡然说到:“本宫只要求一点,本宫要动手时,就能动手。

此事,除非到了最后,谁也不能说。

本宫,信不过厂卫里的人。”

汪直已是目瞪口呆,十几年前腥风血雨好像重回到了骨子里,太子的每一句话,如同惊雷一般。

朱厚照与平日里的样子截然不同,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冷漠,戒备。

汪直隐隐约约甚至嗅到了杀意。

这些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被太子盯上。

汪直知道,他和太子一条船上的人,太子要做什么,自己都脱不了干系。

汪直心里一激灵,莫不是,莫不是这才是太子将他回到京师的目的。

若是真的如此,又是什么时候,太子,开始在筹划………

汪直看着朱厚照冰冷的眼,只觉得一股多年未有的寒意。

他甚至觉得,太子胸前的团龙吐着信子

良久以后,“是,殿下,奴婢明白了。”

“好了,退下吧。”

次日一早。

弘治皇帝在早早起来,摆驾暖阁,坐定之后,刘健三人便到了。

三人向弘治皇帝行了礼,落座。

至于朱厚照,这种场合和他是没有半分关系的。

毕竟,哪里有文盲给状元打分的。

弘治皇帝精神抖擞,含笑说道:“今年的贡生,策问答卷都在这里了,朕与阁老们同阅吧。”

刘健想了想,颔首点头:“陛下出此题,恐有什么深意吧?”

弘治皇帝却是苦笑摇头道:“刘公果然知道朕啊。

刘公说的不错,本来朕倒是想借此机会,问一问去年的大旱,不过朕所担心的是这也太过于寻常了,恐怕是会让贡生们轻易猜出了考题。

朕思来想去,眼下贵州的叛乱还不知道何等地步,朕心里也有些不安啊。

朕怕要是拖延下去,不但朝廷靡费无数钱粮,任万一云贵糜烂,怕怕会引出更大的麻烦……”弘治皇帝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云贵的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虽是麻烦,却也并不致命。

无论是弘治皇帝还是百官,对钱钺都抱着极大的信心。

但担心的地方就在于,贵州的叛乱需要弹压时间,云贵一代灾难频发,若是在遇见洪涝或是干旱,粮食减产,颗粒无收。

到那个时候,贵州的亏空只会是越来越大,朝廷本就捉襟见肘,要是如此,怕是会拖垮了朝廷的财政。

弘治皇帝倒是又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说到:“如今,阅卷才是重中之重啊。

朕倒要看看,这贡生之中,是否当真有上几个有着经世之才的才子。”

刘健等人也不禁振奋起精神,对于这些即将入仕的晚生后辈,他们也有着极大的兴趣。

更何况,陛下提及到了云贵的叛乱,也令他们心里沉甸甸的。

君忧臣辱啊。

暖阁里安静了下来,一封封的策论被一一打开,呈到君臣手上,由君臣们交叉的检阅。

每个人都是面色严肃,严阵以待,只听见卷子翻阅的声音。

不过……

实话实话,这些卷子,大多并不出奇。

绝大多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们,却将自己的半生都放在了八股上。

毕竟,只有八股作的好,才有机会一路过关斩将,暮登天子堂的机会。

而策论,和八股文章截然不同。

策论,考的是见解,不是背诵,你得有着当权者的思想去思考。

很显然,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

不过也不怪那些贡生,策论,这是殿试的事,其实距离一般的学生来说,太过遥远了。

毕竟,自己要是八股过不了,连站这的机会都没有,谁又会一门心思的扑在这上面呢。

用朱厚照的话说,就是那个大学都考不上的家伙,一天到晚的脑子有病一样,担心什么狗屁研究生考试。

所以,相比于会试时的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这策论的答卷,其实是有些惨不忍睹。

这些贡生,绝大多数都是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着圣贤书。

所以除了卖弄文采,文笔超然以外,实际的问题,回答的,都是些假大空的话。

就比如,不少的贡生都写了圣贤的道理,旁征博引,孜孜不倦,可实际一读,弘治皇帝一眼看出对西山怕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面,也有弘治皇帝出偏了的问题。

毕竟无论是马政,洪涝旱灾这些的,不少人提前也是打了腹稿,有些官宦家里的,也会专门请人做了文章已备参考。

可偏偏,太子的救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

因而,看了十几篇策问,就连弘治皇帝就有些提不起兴趣了。

历来的策问,大多都是如此,你也不能指望这些书生,全都对对朝廷的大事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独特见解。

弘治皇帝做太子时对此也不满意,不过等他做了皇帝,却也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朝廷八股取士,最重要的,首先的便是收尽天下文人的心,是他们穷极一生在这经史子集里面。

这样导致这样的后果,本就是理所当然,虽觉得有不妥之处,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只是这些文章,看得实在是乏味,没什么亮点,不少人倒是是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甚至说出了灾民应留在原籍,这让弘治皇帝有些不满。

还有人,居然说太子救灾于法度不符,太子应是学为君之道,对太子的教育问题,大发一番感慨。

甚至暗戳戳的表示,太子这是图虚名罢了。

弘治皇帝看到这里,觉得这………

怕是此人要是去了东宫,头天整不好就得被自己儿子打一顿。

罢了罢了,矮个子里面拔搞个吧,总有些写的不错。

就在此时,另一边的刘健处,传出了一个略显讶异的声音:“咦……”

在这暖阁里,一个发出惊奇的声音,足以让所有人侧目。

众人便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刘健。

刘健笑了笑道:“陛下,这里有一篇文章,倒是有几分意思,此人对太子救灾一事,了解的,颇为透彻啊。”

这下子,大伙都来了兴趣。

弘治皇帝眼眸一抬问道:“不知是谁?刘公都出言赞赏,看来,的确是有可取之处啊。

来,看看何人所写的。”

殿试的答卷,是没有糊名必要的。

刘健听弘治皇帝如此问,直接将卷子交给了一旁的宦官:“陛下请看。”

那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文章呈给弘治皇帝,弘治皇帝直接先看了名字。

卷首处,写着浙江绍兴府贡生,王守仁。

王守仁……

名字,原籍,不可能会有第二个叫王守仁的人。

弘治皇帝仔细读了以后,竟是看的津津有味,然后,一气呵成。

内容详实,独具慧心,对西山的环境,人口都有了解,对朱厚照的举动都找了理论支撑。

甚至,还发现了朱厚照未曾想到的深意。

就比如,西山编户齐民,政令通行。

换一句话说,之前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可在西山,全然没有这样的。

因为在其他的州县,县城以外的村镇,都是当地的姓氏大户充任保长什么的。

没别的,同姓人多,你就是占优势,有话语权。

可在西山,宗族势力,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或者说,早就在朱厚照在西山刚开始的时候重新分配人口住处的时候,没有绝对的大姓,自然而然就不存在………

当然,这些,都是不能明说的。

只是弘治皇帝看完以后,若有所思………

这个王守仁,还真的有些本事。

弘治皇帝读完以后,一连叫了三声好,甚至有些兴奋:“朕看,今年的状元怕就是这个王守仁了,哈哈哈”

众人都是有些瞠目结舌,陛下可是少有这般的表现,甚至连卷都还没有阅完,就准备点出状元了。

弘治皇帝竟是大声读了出来:“好一个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此话甚好,甚好,朕怎么没有想到此话,此话完全可以流传千古,大才啊,大才啊………”

朱厚照哪里知道,王守仁居然直接拿这句话做了中心论点,阐发起来了。

王守仁的开篇,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引经据典,却只围绕着这句话进行撰写………

卷子很快传到了各个人手里,看完之后,都是不住的点头。

李东阳一听到王守仁,顿时就打起了精神。

他对王守仁一直都是比较看好的,两人还有些私交,闲暇的时候,也会邀请王华的这个儿子来李家的亭阁里喝茶。

这个奇怪的青年人,在李东阳看来除了有些呆板,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傻里傻气的,到底是个可塑之才。

李东阳甚至觉得,若非是王守仁已是娶妻了,他有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宝贝的紧,倒也是良配。

弘治开口道:“朕之前见过这个王守仁,太子对他是推崇备至,今日看来,倒也是名不虚传啊。”

刘健等人吃惊不已,原来陛下早就知道了王守仁此人啊,就连太子也知道他。

不过太子看得上的人,一般来说,还挺少见。

刘健乐呵呵说到:“那臣就恭喜陛下和殿下得良才,慧眼识珠。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王守仁真的有才,遇到明主,也是他三生有幸啊。”

弘治皇帝哈哈大笑,拿起卷子又是读了一遍。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只需看其文章的立意,开头两句话,就基本上看的八九不离十了。

况且这王守仁并没有一味的夸着太子,而是一针见血指出了西山的独特性,是难以复制的。

因为是太子所管的,所以百官朝廷分外上心,故不敢怠慢,钱粮充足,官员尽职尽责。

若是放在一般的州县,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

这一点,弘治皇帝也是不可否认。

当然,还有一点,大伙,都在指望西山挣钱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官对西山都是宽容的态度,毕竟,弘治皇帝也知道,没人会和银子过不去。

阅读在亡国之君的路上狂奔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