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歌

《岁月流歌》

第四十七章纯真年代(一)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岁月流歌 (.)”!

不知从啥时开始,长途汽车站门口陆陆续续冒出了五六个卖茶的摊位。

王世川、卫兰夫妇的茶叶生意,也如初冬的落叶那般一夜之间凋零了下来。

“去省城看看吧,听坐车的人讲那边单位多,用茶量大。有好几个买茶的还给我留下了联系方式,愿意大量收购我们的茶叶。他们当时给的收购价不高,我就没在意,现在看来这也是条路子。”

傍晚收摊,卫兰见王世川郁闷沉重的样子,便宽慰他道。

几个月的练摊,卫兰如今已成精明的生意人了。面对茶叶的滞销,也不再像三里街时候那么的惊慌。

“也只有这个法子了,可我俩哪个能过去啊?这个摊位又不能丢。”

王世川认同媳妇的建议,但是还有一道坎摆在跟前,令他感到很为难。他这个人啥都不怕,就怕站在摊位前和人磨嘴皮子。

每次卫兰临时有事让王世川照看茶摊,只要不亏本,茶叶的卖价基本都是顾客说了算的。

“王世川,你能不能有点长进!这汽车站里每天进进出出的都是些农村进城的二道贩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个啥?”

卫兰苦笑着埋怨丈夫道,她是王世川肚子里的蛔虫,这个男人有啥想法,一张嘴她就能猜出**分来。

“我怕个鸟!不就是没有你那样的嘴甜,不会讨价还价!卫兰,你啥时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啦!”

王世川把茶叶桶搬进竹筐,回头讥笑老婆道,想维护自己男子汉的尊严。

“嘿嘿嘿,这不叫嘴甜,是做人的礼貌!像你这样的轴头精,是不能做生意!”

卫兰挨丈夫逗得乐呵了起来,接着道。

“省城人比我们小地方的有见识,分得清好货孬货。我们茶叶品质摆在那儿,售价又不贵。你只要明码标价往市场里一放,只管收钱称重就行了。”

“好吧,明天不出摊了,你陪我去趟省城,看看那边的行情到底可照。”

王世川收好遮阳棚,也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哎,以后这摊事没人帮我啦!这买卖做的,我们一家人东在东西在西,图个啥哦!”

卫兰长叹一声,眼泪都差点流出来了。

“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啊,两个小砸锅锤子这会正快活唻,卫兰,这些年让你受累啦。”

王世川心疼的替老婆扎好头巾,俩人推着板车朝着出租房所在的郊区走去。

冷月的清辉洒满了大地,街面上安静的如同旷野一般。

偶尔还可碰到几位出来遛弯的老头老太太,身后的家犬在旁边的电线杆上留下印记后,正欢快的跑向它们的主人。

“想到两个狗屎孩,还有红石湾那栋大房子,我再累都值了。”

卫兰疲惫的擦了擦双眼,脸上又堆满幸福的微笑。

从商半年多来,这对农民夫妇尝遍了生意人的各种艰辛,也一次次被大把赚钱的喜悦和成就感冲昏了脑袋。

那个时候,王世川和卫兰对于生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摆摊零售的阶段,完全没有门店、批发、铺货、渠道的概念。

他们把赚钱和吃苦画了等号,认为要想赚大钱就要凡事亲力亲为冲在最前线,要能吃得下人世间万般的辛苦。

所以按照这样营商思维,家庭和生意既然也就很难同时兼顾了。

王世川夫妇的省城之行异常顺利,原来留下联系地址的客户没有食言,其中的一家还是几千号员工的大单位,没挪地方他俩带去的两百来斤绿茶,就被兜售的干干净净。

这位给他介绍生意的熟客老杨同志,从此也成了王世川在省城最要好的朋友。

在摊位的选址上,夫妻俩还是沿用了在县城的老经验,决定选在长途汽车站附近。

老杨的眼界要更长远一些,他说本土是产茶大省,长途汽车开往的各个地区都产茶叶,坐车的大多又都是省内旅客。所以两相比较,在火车站门口摆个售卖大别山绿茶的摊位,生意肯定会更好,因为坐火车的大多是来皖公干的外省人。

王世川接受了老杨的建议,从此在省城扎下了根。

那个时候还没有城管,世风也很淳朴,没有欺行霸市收保护费的地痞流氓,政府又鼓励全民经商,省城火车站更是八方人流的汇聚之地。

王世川这位不精明的买卖人,算是遇到好年景了。

从茶摊营业的第一天开始,他的生意就顺畅的流水一般。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吆喝,只管叼着卷烟称茶收钱就OK了。

遇到一些热心的顾客,还会递上卷烟,几个人坐在马路沿上神聊一番。

久而久之,王世川也练就了一样本领,只要对方一开口,他就能猜出是何方人士了。

东北人最热心,“大兄弟、大兄弟”的呼他,让他感到暖呼呼的,连茶叶钱都有点不好意思收了。

老北京的“师傅”,山东人的“伙计”,和本地差不多,没有很特别的感觉。

江西人、湖南人喊他“老表”,令他受宠若惊,称茶的时候都会多抓上一把。

还有大锅、小锅、靓仔、哥子之类,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对于陌生人的统一尊称。

“同志,这茶叶多少钱一斤?”

遇见这样的顾客,不用猜都知道是出公差的国家干部,不喜欢和人客套,只需和他们

一本正经的完成交易就行了。省却了许多的麻烦,最合王世川的心意。

省城的生意上路之后,也就不在乎县城茶摊每天三五斤的销量了。

卫兰又回到王大庄子,一门心思经营起自己的小家庭来。

喂猪喂鸡,拾掇菜园,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春耕秋实四季轮作。农闲时节走走娘家、赶场乡戏、逛逛大集,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如今自个的男人终于能撑起赚钱养家的大梁了,卫兰便忙不迭的回归了原来的角色。

用她自己的话说,家要有家的样子。外边赚钱再多,家里乱的跑反没有人气,这样的日子也就没啥意思了。

腊八一过就是年了,刮了几天的西北风,带来了今冬的第一场瑞雪。

卫兰站在村口看着白茫茫的田野,不禁心焦了起来。

夫妻俩原先约好,卖完这批茶叶就收摊回来过年了。茶厂那边剩下的几百斤存茶,等开年后再卖,正好可以续上明春的新茶上市。

离约定归来的日子已过去了好几天,还不见王世川的踪影,卫兰再也坐不住了,锁好房门踏着半尺厚的积雪,直奔公社而去。

她要去邮局打电话给省城的老杨,问问丈夫在那边的情况,该不是生病出啥事了吧?

电话顺利接通,老杨说前天他们还在一块喝酒,这会王世川应在回来的路上了。

卫兰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结了电话费又匆忙赶到县道的边上。

柏油公路上的积雪已经融化了,不时有前往内山机场方向的军用卡车呼啸而过。

卫兰在寒风呼啸的旷野中足足站了两个多小时,才远远看见一个骑车的黑影从东边姗姗而来。

尽管不像家里的自行车,但卫兰还是心灵感应一般,知道是丈夫归来了。

“王世川!”她喜出望外的高呼着迎上前去。

“嗳!卫兰!你怎知道我今个到家?”

骑车人欢快的答应道,转眼间就来到了卫兰的跟前。

“刚去公社邮局打电话给老杨,他讲你今个到家,就过来迎你了!”

“我一个大活人还能丢掉了!你真是瞎操心!”

王世川跨下了三轮车,如释重负般的喘了口粗气道。

“约好的时间不回来,我在家都急死了!这三个轱辘的叫啥车?你买的?”

卫兰惊喜的摸着丈夫的新座驾,在县城时见过卖冰水的大妈推着三轮车子,但车身至少要比这小了一半。

“这叫三轮车,装个五六百斤的货物不在话下!年底都没啥事了,老杨、还有几个生意上的朋友轮流做东,在那边玩了几天。”

王世川嘿嘿笑道,低头让媳妇掸去满头满身的雪花。

“你兜里有几个钱就不知道哪面朝前了,又是请客又是买新车,玩的快活吧?”

积雪的机耕路面已经不能骑行了,卫兰在后面帮着推车,一边嗔怪的埋怨丈夫。

“坐客车太麻烦,车费又贵,每趟还只能带两三桶茶叶!不如我自个骑车方便!”

王世川答道,没敢告诉卫兰这辆三轮车花了他六百大毛。

“你怎不买辆三轮摩托卡呢?那家伙更方便,屁股一冒烟就走了!”

“我也正有此意,可市面上没有卖的!”

说到这儿,俩个人都开怀的欢笑了起来。

车厢里装满了从省城带回的年货,一年的辛苦赚回一个茶厂,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几千块钱的积蓄,这对刚刚进城的农民夫妇已经很满足了。

“省城到我们家这么远的路程,你怎么能骑车去啊!还是坐车吧,我们不在乎那点路费钱!”

卫兰关心丈夫,怕他太辛苦了。

“不远,就是我们去红石湾打个来回的路程!全部都是柏油路!今天要不是下雪,我半天就到家了!修车的家伙,打气筒我都有,也不怕它半路上抛锚了!”

王世川安慰媳妇道,每次乘坐客车去省城携带的茶货,最多只够他售卖个把星期。

每个月四五趟的来回折腾,时间、精力、辛苦钱都浪费在这跑路上了,所以才有了买辆三轮车的计划。

当然还有更简便的办法,就是让每天跑省城客运班车的司机们有偿带货。

但如此高级的物流概念,已经超出了王世川夫妇的眼界范围。

很多年后民间物流快递业兴起的时候,王世川才想起了这么回事。

“当年蹬三轮车在省城和红石湾之间来回运茶,那个春天我都累屁的了!给司机们一点小费就能解决的事情,我和你们妈尽然没有想到!没有文化太可怕!”

王世川对两个儿子叹息道,尽然没有获得孩子们的半点同情。

在他们看来,老父亲当年的创业史,放在今天已经完全上不了台面了。

相比较吃苦耐劳的精神,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这年年底,王世川作为公社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县政府举办的“万元户”表彰大会,领回了红彤彤的奖状和荣誉证书。

信用社的刘主任,亲自背着一皮包的钞票来到了王大庄子,说是受公社领导的委托送贷上门。鼓励王世川放开手脚大干快上,带领周围的乡亲们共同富裕,来年继续为公社争取更多的荣誉。

王世川、卫兰夫妇思来想去,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笔款子。

在征得刘主任同意后,王世川作为担保人,把贷款资格让给了自家侄子王家军、王家军兄弟。

他俩贷款买了台拖拉机,进山贩树跑运输正好用得上。

阅读岁月流歌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