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路

《科举之路》

第 114 章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今年临海县的人口又多了十几户, 与此同时,临海县今年考中童生的年轻学子多了几个,虽然依然没有秀才, 但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这一年里,唐林空闲时会去官学讲课。至于县学, 临海县的县学里, 并没有多少学子, 几个年轻点的去了府学,年纪大的,直接就去官学教书了。

到了今年,多了几个童生后, 县学才热闹起来, 只是里面的先生亦是官学的先生,也是临海县里的一个老举人,除此之外就只有郑主簿和唐林了。

不过唐林事务繁忙,十日里能去一日就算好的了,也就是那一日,有心继续科考的秀才, 也会来县学旁听。

从县学回来后,唐林就去了县城外的庄子, 这个庄子是上次收缴来的, 本应在那批粮食收割后就卖出去,结果考虑到育种等事情,唐林便留了下来。

并由工房了解农事的孟斗子打理, 只要一搜罗到种子,就会先在庄子里试种一亩,若是常见的粮食, 就看其收成,若是不常见的,就得由专人检验,无害,才可分给百姓。

昨日庄子前来回报,说是上次船队带来的种子大多都结果了,而且其中一稻种极好,请唐知县前去一观。

要不是因为早已跟学子们定下了讲学的日子,不好更改,唐林早就过去庄子查看了。

带上郭郎中和几个医官学徒,一同前往那个庄子。

庄子里的都是些积年的老农,他们被雇来耕种,每月也同胥吏一样能得到俸银,只是低了一些,可也比种地得来的好,而且还省力一点。

知道唐知县要来,汪老汉将自己收拾整齐,想当初,他们一家还是陈家的佃农,只是他年纪大了,力气变小不说,家里还有好几个孙子孙女要养活,一家人就算再省吃俭用,也难熬得很。

后来庄子被官府收了,他们心中紧张不已,怕县衙将庄子卖了,遇到个更苛刻的主家,随后知道庄子不卖,官府也只收取几成后,才喘上了一口气。

过了一个难得的暖冬,到了后面,唐知县想请有经验的老农在庄子种什

么试验田,汪老汉头一个报名,虽然每亩地一种作物,还要比收成,很麻烦,但这远比以前好。

孟斗子带着唐林一众人先前往海外带来的种子种植地,找到里面有很多都是唐林眼熟的,嗯,是宁朝就有的。

也对,船队虽然出航,但也没有离宁朝太远,作物相近,也是正常。

唐林粗粗看过,也没发现什么有用的,也对,花生、番薯、土豆、玉米都是美洲的,现在怕是还没人发现,怎么也不会出现在宁朝……

忽然,唐林定睛一看,发现里面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嗯?西瓜?

于是他走过去,看着这个缩水版的西瓜,问道:“孟斗子可知道此物?这是从何而来?”

“回唐知县,这应该是寒瓜,小的听西域而来的商人说起说,说是解暑好物,所以一并种下了,既然是解暑,如今应该是熟了。”

唐林看着这些西瓜,却又担心自己看错,便让郭郎中过来查看。

郭大郎手上包裹棉布,将这个寒瓜捧了出来,细细闻了闻,拿过学徒带来的刀具,将其打开。

色泽鲜红,粒粒黑籽嵌在里面,格外诱人!

啊,熟透了!这是唐林见到西瓜内里后的第一反应,之后便是,这瓜看起来很麻烦的样子,这籽也太多了……

郭大郎将里面的黑籽一粒粒挑出,盛放到器皿里,又叫人领了只小猪仔,将瓜肉连带瓜皮放到它嘴边,瓜肉上还有几颗籽。

唐林眼巴巴的看着,众人不识瓜滋味,如此浪费。

半个时辰后,见小猪仔依然活蹦乱跳的,而且频频跑向瓜田。

郭郎中亲自尝了尝味道,说道:“观其色艳丽,嗅气味有甜香,尝其味清爽可口,汁水多,就是吃起来麻烦了点。”

随后,他又咬了一口已清洗干净的瓜皮,唐林都来不及阻止。

咽下后,说道:“味涩,难以下咽,或许沾点佐料,或者煮一下,应该也能吃,只是,不能饱腹。”

“是吗?那本官也尝一尝!”唐林伸出蠢蠢欲动的手。

“唐知县不可,还是先由我等一试才行。”

随同前来的医官和学徒纷纷阻拦,将剩下的西瓜尽数拿取

,品尝。

唐林:……我怀疑你们是想抢瓜吃!

见真的没瓜了,唐林望着瓜田,数了数,里面还有二十几个,便豪爽的表示,再开一个,美其名曰,取种子。

尝到西瓜后,唐林才知道,想象多丰满,现实多骨感,这瓜……水分虽多,但味道寡淡,皮还特厚,哪里比得上以前精挑细选过的良种啊!

不过能有瓜吃,就不错,而且多多培育,说不定里面糖分就高了,甜度就上去了。

尝过味道后,孟斗子看着这一块瓜田,说道:“唐知县,此瓜果然消暑,只是,真的要让百姓将其种在良田上吗?”

“自然不可,你看瓜地旁的植株,尽皆矮小,足可见此瓜多霸道,而且,这块地之后是否还能耕种?这还需要你留心些。”

对于如何种植西瓜,唐林自己都是一知半解,自然不敢直接让百姓种植。

而且,宁朝并不支持百姓用耕地种植瓜果,饭都在吃不饱,还种什么水果!

要不是,唐林突然想起小学时学过的课文,里面提到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临海县耕地少,但沙地多啊!!!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种,要怎么种,种出来的西瓜能吃吗?若是真的可以,那么海边的百姓们就又可以多一项营生了。

“还是试试看沙地上是不是可以种出这寒瓜,若是能种,又要如何种,什么时候种最好?这些都需要诸位摸索,辛苦诸位了!”

“这有什么辛苦的,老汉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一定好好种这个寒瓜。”汪老汉笑着说,这瓜他已经种过一轮了,现在只是换个地再种罢了。

汪老汉信心满满,觉得唐知县说这寒瓜好,那就一定要好好种。

“唐知县,可否让我摘两个回去验看,虽然能吃,但这个瓜能吃多少,是否有害,还是要查验清楚的。”郭郎中说道。

唐林点头,虽然他知道西瓜能吃,性寒,但是谁知道古代的和现代的有什么区别,而且,他也不能这样直接说出来,不然该如何解释?

“也好,至于剩下的,一半摘下来,你们看看它什么时候会坏掉,另一半你们继续种着

,等郭郎中有结果了再说。”

众人一一领命,这瓜地里的西瓜也算有了归处。

至于送到官家地方,先不说这瓜够不够官家分,就说现在还未查验清楚,也不知道沙地究竟能不能种瓜,所以这事不能急。

走过种植地,唐林来到了稻田,而那些郎中、学徒,早就在种植地里逗留了下来,查验里面的植株、果实,万一里面出现了有用的、没见过的药材呢?

稻田已经收过一轮,每五十亩地的种子皆不一样,培育方式也不相同,就算都是稻种,也有种类、品质之分。

孟斗子汇报五种稻种如今的状态,这些稻种都是以一样的方法耕种的,由此选出其中收成最高的。

而五十亩地里面,又分为下等田、中等田、上等田,有育过苗的,和没有育苗的,另还有其它方法的,将其中最好的几种记录在册,写上详细耕种方法。

“现在已经收割好了的,是琉国的品种?”唐林看着册子,问道。

“正是,小的到如今都不敢相信,本应早点告诉唐知县,却还想再稳妥一些,收割完再说。”

“琉国这稻极好,去岁同其它稻种一同种下,结果只用了五十几日便成熟了,收割下来,收成极高。”

唐林仔细看着册子,这个稻谷有点像占城稻,如今宁朝南方大多数都是采取双季稻种植,也已有了早稻、晚稻之分,只是这些都比不上占城稻耐旱啊!

若是有了占城稻,那么南方地区抗旱的能力便会强上许多,部分北方地区也能种,再加上种植周期短、适应性强,可以说是极好的良种。

“孟斗子,如今不过七月,你再试着在那五十亩耕地上种那琉国良种,减少浇水,看其变化,这庄子里不是还有刚开垦的地吗?也种上几亩。”

孟鱼听到后有些惊讶,稻种精贵,这样做的话,真的不会颗粒无收吗?

就连那些老农也都瞪大了眼睛,要是这样都能活,这个稻种绝对会是干旱时的救命良药。

将西瓜和稻种的事情处理好,天色就不晚了,唐林回到家时,天色渐晚,只是家里人还在等着他回来。

吃完饭,同家人说了会

儿话后。

唐林便抱着小满去书房,婴孩一天一个样,刚出生那只小猴子,也变成了一个白嫩嫩的胖娃娃。

为了小满,唐林特意在书房里放了摇床,自己办公时,一抬眼就能看到孩子。

将稻种和西瓜的事情又梳理了一遍,唐林有了大概的章程,将它们放在架子上,打算每月都去庄子看一看,将其中变化一一记下。

在唐林处理这些事情的功夫,唐小满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睡得正香。

林伊娘进来时,就看到唐林站在书桌旁,对着儿子画画,凑近一看,嗯,形神皆具,就是动作不雅。

“婉婉怎么来了?”唐林轻声问道。

“现在都酉时了,见你还未带小满回来,可不得来看看。再过一会儿,他就得吃奶了!”

话音刚落,小满就在摇床上哼唧哼唧地叫唤起来,两三下后,嚎啕大哭!

唐林手忙脚乱的抱起他,林伊娘哄着,将他接了过去,快速走到偏房,乳母早已等候在那里。

吃饱喝足后,唐小满继续酣睡,而唐林的画作也已完成,唐小满嚎啕大哭的样子完美呈现!

作者有话要说:西瓜是在南宋时普及的,北宋也有,但不多。

阿呆又看到了寒瓜的记载,就结合了一下!

阅读科举之路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