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轨迹

《生活之轨迹》

第1章少儿时代4节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4)

走进高阳镇中学,金勇看见尹华杰老师已经调到中学当了校长十分高兴,马上和马友德、林耀华、刘伟去看望了尹校长。校长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特别对金勇问得很详细。金勇等四人分到五班,班主任是郑老师。曾在实验小学一起读书的梁坤、乔仁山、陈孝宗、吴瑞友也分在五班,这些人以前就是好朋友,这次又凑到了一起,形成了班级的核心。他们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爱护班级、互相帮助,个个在学习上刻苦用功,一个学年下来五班就成了先进班级。

一九六六年的夏季,因为家庭条件不好,金勇想退学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叔叔和大哥不同意,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不同意。他在家呆了三天就被陈孝宗、马友德把他拉回了学校,金勇回学校不到一个月又开始呆在家里。大哥说道:“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对你不错,你这么上学可不行,对不起他们,你还是回学校吧。”

“这回他们找我也不去了。我的小箱里三本书没了,是不是你拿的?”

“是我拿的,我找钳子翻了你的小箱。你这书是买的吗?哪来的钱?

“是同学送的,这个同学转学走了。”

“你把这三本给我得了,我拿去和别人换着看。”

“这是同学送给我的纪念品,只能借你看,别弄丢了,到时候必须还给我。”

“丢不了,丢了给你买新的。你现在不上学闲着没事儿,眼前有一件事儿你去办正合适。舅舅每次来都给咱家拿大米,叔叔说吃他们的太多了,说不过去,拿大米换了十斤白面想送过去,你去正合适,还得拿瓶酒送给姥爷,你到那玩两天再回来。”

“我没去过舅舅家,不知道路怎么走,再说我还不会说朝鲜话。”

哥哥笑道:“这些都不用担心,只要你会说话就行。下午四点半有一趟客车到双河公社,朝鲜族生产队就在公社附近,很好找。咱们舅舅是大名人,一打听就知道了。”

金勇坐上了去双河的客车,这是他从记事以来第一次去舅舅家。客车扬着尘土一路颠簸,三十里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双河。金勇下车看见一位穿一套白衣服的老太太就认定是朝鲜族人,上前问道:“大娘,我打听一个人,您认识朝鲜族生产队的徐广德吗?他家在哪?”

“徐广德?他是俺队的队长啊,你找他干什么?”

“他是我舅舅,以前没来过双河,不知道他们家在什么地方。”

“噢,我知道了,你是高阳镇老金家的孩子,跟我来吧,他的家就在我家旁边,是多年的好邻居了。”

“大娘,您的汉语说的挺好,可我不会说朝鲜话。”金勇边走边说。

“汉语我是后学的。学朝鲜话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行。你的父母都死了,当年你家要是不从这里搬走,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我家以前在这呀?那为什么搬的家?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那时候你才一岁,什么都不知道。当时高阳和双河属于一个大区,你爸是区干部,调到高阳的。好了,我到家了,那就是你舅家。”

舅舅家是五间草房,铺在房上的稻草帘子在房顶两边卷成捆耷拉着,房墙抹了厚厚的黄土,这样的房屋冬天非常暖和。金勇拿着面袋来到房前看见只有窗户没有门就不知道怎么进屋了。这时,窗户拉开,一个姑娘探身问他:“你找谁?”

金勇把面袋放在窗前的台阶上说道:“我叫金勇,是从高阳来的。我打听好了,这里应该是我的舅舅徐广德家。你要是我舅舅家里的人,就应该是徐玉珠。”

“对呀,我就是徐玉珠。那你就是金勇哥吧?”姑娘笑道:“爸爸天天夸你,说你学习好,了不起。进屋吧,脱了鞋进来。”

“脱鞋进屋······”金勇犹豫一下。

“你不习惯吧?朝鲜族的住家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你上台阶脱鞋进屋就行了。你家不是这样的吗?”

“不是。”金勇上台阶脱了鞋进屋一看,屋内是大炕没有屋地,从开着的小门看见了厨房,厨房有一扇后门,“原来房子还是有后门的。”金勇看着大炕心里在想,又听妹妹问道:“你是请假来的吧?”

“请什么假?我准备到生产队干活了,挣工分还欠债。”

“你学习好,不念书太可惜了,还债可以慢慢来,你不读书影响一辈子。”

金勇笑道:“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事实在这明摆着,我哪有心思上学呀?你的成绩怎么样?”

“不好。你不在这上学不知道,在这上过学的朝鲜族学生有一个算一个,朝鲜话说的不行,汉语更不好,还不如像你那样下功夫学一门语言。我现在就后悔,入学的时候直接上汉语班就好了,成绩也不至于现在这么差。”

“朝鲜族嘛,就应该会说朝语,我呢,因为不会说朝语就打怵见朝鲜族人,怕出笑话。”

“咱们生长在中国,就应当会说中国话。我上朝语班,学了一通根本用不上的朝鲜语,结果两种语言学得都不好。如果你在这上学也一样,我爸就不会夸你了。”

“你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还是个女孩子,怎么能想这么多?”

“那是因为你,爸爸整天夸你,我就不服气,时间长了就琢磨出这个道理。”

金勇又笑道:“行,会用脑子了。我姥爷在哪屋?我去看看。”

“在旁边的屋子,我和你一起去。”

两人一起来到老人的屋子。姥爷不在屋里,姥姥八十二,耳聋眼花,玉珠和她说了一阵子才明白来的小伙子是谁了,她把金勇拉到跟前摸着头说:“你就是金勇?长这么大了······”

她把金勇拉到跟前摸着头说了一句:“你就是金勇?长这么大了,咳······”也许是想起了金勇的母亲,深深的眼窝里有了泪水。

金勇说道:“玉珠,你告诉奶奶,就说我们哥仨不像话,一直没来看她,对不起了。”

“不用解释,奶奶认出你就不错了,犯糊涂的时候说什么都听不明白。我爸他们应该下班了,咱们去看看。”

舅舅、舅妈和两个表哥下班回来了,见到金勇又惊又喜,舅舅问:“你自己来的吗?你们哥仨一起来多好。”

“哥哥上班,弟弟上学,俺们中学最近一段时间不上课了,过来看看。”金勇不敢说自己退学的事。

“来就好。”舅妈拉着金勇的手说:“你不善,还知道来看舅妈。小时候我抱过你,白胖白胖的小样子让人看了就想亲一口。你来了就多住几天,舅妈给你做好吃的。你们兄弟唠吧,我去做饭。”

金勇听不明白舅妈说的朝语,玉珠和表哥在旁边翻译。

大表哥说道:“都说姑舅亲,断了骨头连着筋。咱们倒好,就三十里的距离隔了这么多年才见面,说出来我自己都觉得寒惨。回去告诉你大哥,就说他的姥姥、姥爷想他了,让他马上来。”

二表哥:“这不能都怨他们,咱们也有责任。要我说呀,大人之间的事儿咱们管不了,也不能管,咱们哥们以后要常来常往,好好相处就行了。我听说你学习不错,这可挺好,你使点劲儿,争取上大学。”

金勇笑道:“以前有这个想法,现在有点变化。我暂时还上学,以后看情况再说。”

大表哥:“看什么情况?你大哥念书也挺好,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不念了,你学习更好,不上学真是可惜了。”

二表哥:“你别考虑太多,还是好好念书吧。只有多读书才能做大事,要不然就得和我一样下地种田。”

金勇:“种地怎么了?没有人种田吃什么呀?”

二表哥:“那你说农民和科学家谁的贡献大?人嘛,总得干点大事儿。”

“不管怎么说,得有人种地才行,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嘛。”

玉珠拉开门说:“吃饭了,吃完再唠。我去弄一盆水,你们洗完手再进屋。”

屋里的大炕上放了桌子,玉珠把饭菜摆放在桌上。金勇看了一眼,有炒鸡蛋、炒辣椒、炖茄子、炸鱼,有菜汤,主食是米饭。“姥爷他们不过来吗?”金勇问玉珠。

“爷爷说在一起挤得慌,不过来,我把饭菜端过去了,奶奶说让你晚上过去在她的房间睡觉。”

舅妈进了屋一边擦手一边说:“金勇啊,桌上的菜都是自家园子里种的,鱼是在前河套抓的,不管做的好赖你可得吃饱。”

“前边有河?”金勇问玉珠。

“你来的时候没看见哪?河就在门口,也就是五十多米吧。这些鱼都是我抓的。”

“你会抓鱼?”

“这有什么奇怪的,在这儿抓鱼是女人的事儿。抓鱼不难,有鱼瓶就行。明天是星期天,你要是有兴趣明天早点起来,咱们一起下河。你吃饭吧,吃完再说。”

金勇对抓鱼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天一大早跟着玉珠来到河边,看她怎样抓鱼。他看见玉珠说的鱼瓶是玻璃做的,高有三十公分、宽二十多公分,形状像小罐子,上瓶口和水杯口差不多一样大小,瓶底往里窝进去十公分左右留了个口子,只是比上瓶口略小一些,玉珠说鱼就是从这个口子进到瓶子里的。“就这玩意儿能抓到鱼?”金勇看着鱼瓶说道。

“当然能了,你可别不信,我拿四个鱼瓶一天抓过三十多斤鱼呢。今天也是四个瓶子,咱们先砌鱼窝子再下瓶子。”

两人在膝盖深的河里把石块摞起来稳住水流,玉珠往瓶里放了饵料,用纱布封住上瓶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放在小石堆下面,在相距十多米的地方又做了一个鱼窝子,再放瓶子,放完四个瓶子上了岸,金勇问:“鱼能进瓶子吗?你用什么做的鱼饵?”

“保证进鱼就是了,鱼从底口进去就不容易出来,只是进多少的问题,我最多的时候一瓶起了二斤鱼。这种抓鱼的办法俺们叫捂鱼,抓到的鱼都不大,大部分是白漂子,这种鱼特别贪吃,是河里最多的鱼。鱼饵很简单,烀熟的土豆、大酱和炒的苞米面拌在一起抓一把放瓶里就妥了。还有一个办法是把鱼饵抹在瓶底窝口外侧,这个办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省饵料,第二次下瓶子时只要添一点就行。再就是把瓶里的鱼倒出来的时候干净,没有饵料渣,很适合到远地方抓鱼。想用这个法子鱼饵就得有粘性,土豆就不能用了,用炒熟的苞米面、黄豆面、大酱和大米稀粥搅拌均匀,不能太稀了,成团就行,一块二斤重的面团可以用一天。”

“多长时间可以起瓶子?”

“最少也得半小时。你在这多住几天,我帮你抓点鱼拿回家。”

“抓的鱼放时间长了还不得臭了?”

“不能,把鱼肠子挤出去洗干净放盐卤上就行,拿回去用清水泡一下和刚抓的没多大区别。行了,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起瓶子吧,你拿着鱼篓。”

两人下水来到放第一个瓶子的石堆跟前,玉珠看了水里的瓶子说:“你看你看,瓶里有很多鱼。”

金勇弯腰一看,瓶子里黑乎乎的都是鱼,在里面乱蹦乱跳。玉珠小心翼翼地用两手从水里把瓶子拿出来,扒开上口的纱布,把鱼倒入鱼篓,然后往瓶里放饵料、蒙上瓶口再放到水里。起完四个瓶子时抓的鱼装了小半篓子,“照这个样子,今天少说也能抓二十斤鱼,你都拿家吧。”玉珠把鱼篓放水里,搁进去一块石头,拿布盖在篓口又说道:“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头一下就抓了这么多鱼,这些鱼都是奔你来的吧?”

“瞎扯,我要是有那么大的神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了。拿鱼也不能拿那么多,拿个二、三斤就行了。你们这里的河鱼真多,俺那边有条河比这条河大多了,可老是有人拿石灰药鱼,动不动河水泛白,鱼都死光了,别说用鱼瓶抓鱼,就是下网也抓不到鱼。到了冬天还能用瓶子抓鱼吗?”

“不用到冬天,用瓶子抓鱼也就是七,八月,这俩月是汛期,大水把河底冲的一干二净,鱼没什么吃的就进了瓶子,过了这个季节瓶子就用不上了。其实这条河上用鱼瓶抓鱼的也就是俺们生产队的人,还都是女人,别的队没人用瓶子抓鱼。”

“为什么只有女人用瓶子抓鱼?男人不行吗?”

“男人心粗手重容易打碎瓶子,也没有耐心这么等着。前年二哥不服气拿瓶子下河,半天功夫弄碎两个瓶子,再就不提抓鱼的事了”。

两人坐在河边说话,没想到二表哥来到身后,“好哇,你们俩在背后说我的坏话,胆子不小哇。”

玉珠:“谁说你坏话了?俺说抓鱼的事和你没关系。你来干什么?”

“找你们回去吃饭哪,你们不饿吗?”二表哥掀开鱼篓上的布看了看,又说道:“这一个早晨没少抓呢。你们回去吃饭,我在这看着,走吧。”

“那就麻烦二哥了,可你不能动鱼瓶。”玉珠和金勇离开河边回家,金勇问道:“河边连个人影都没有,二哥看什么呀?”

“就是有人也没事儿,怕的是鹅子鸭子碰到水里的瓶子。”

玉珠和金勇吃完饭带了一个大的鱼篓来到河边,“这回瓶子在水里的时间长,进的鱼可能更多。”玉珠说。

“不一定,也有少的可能。不管什么事不能总是往好处想。”

玉珠笑道:“哥哥就是哥哥,懂的就是多。”

“多什么呀,我就是随便说说就是了,我遇到事也一样犯糊涂。起瓶子吧。”

两人起了瓶子一看,正如玉珠说的,瓶子里的鱼很多,大鱼小鱼挤在一起费了好长时间才把鱼瓶倒空。金勇说:“你说得对,时间长鱼进的就是多,这是你的经验。”

玉珠笑道:“哪有什么经验?我也是随便说的。这回咱们就不能等着起瓶子了,把鱼肚肠挤出来装大鱼篓里,到晚上拿回去。”

两人坐在河边挤鱼肚肠,又计算时间起鱼瓶,两样活交替进行。接近中午的时候,玉珠挑一些大鱼回去做饭,金勇自己起了一次瓶子。他怕出现意外,把瓶子拿到平坦的草地倒鱼、放饵料,算是独立完成了程序。午饭是两人换着吃的,金勇回来问玉珠:“鱼是你做的吗?”

“是啊,不好吃吗?”

“好吃,特别好吃,你是怎么做的?”

“很简单,平常怎么做的就怎么做,只不过多加了青辣椒和茄子。你说鱼好吃还是茄子好吃?”

“茄子好吃,鱼味也正,没有鱼腥味是因为加了茄子吗?”

“也许吧,都说做河鱼放茄子好吃就是这个原因。”

“你不简单,做饭、抓鱼都有一套,一个小女孩做到这一步不容易。”

“什么小女孩?我就比你小三岁,上学晚就是了。家里人都上班,我十岁就开始学做饭了。”

“你的这些鱼瓶是在哪买的?”

“供销社,现在没有了。供销社的人说鱼瓶在运输过程当中破损太多,不想经营了,可是供销社的会计是咱们队的人,队里隔几年就统计数量让他进一次货。怎么,你想买瓶子啊?”

“我想弄两个。”

“你不是说那边的河没有鱼吗?我看你就别买了,想吃鱼就过来,要不你就拿我的瓶子自己抓,还可以钓鱼、下网叉鱼,办法多的是,不一定就得买鱼瓶。咱们说好了,今天抓的鱼你可得都拿回家。”

“我拿那么多鱼干什么?拿二、三斤就行了。”

“二、三斤够谁吃呀?都拿着。你大姑家也在高阳,拿回去给她家送点炖茄子吃。”

“要是我都拿走了,你不是白受累了吗?”

“受什么累?我每个星期天都抓鱼,晒干的就有十多斤了。”

到了晚上,两人抓的鱼有二十多斤,舅舅和舅妈说的和玉珠一样,都让金勇把鱼带回家,还给准备了装鱼的筐,金勇只好应允,因为这些鱼他决定回家了。第二天早晨,二表哥提前去买了车票,舅舅硬塞给金勇五元钱,让他用在学习上。舅妈还想让他带二十斤大米,金勇说鱼太多,谢绝了舅妈的好意,说以后哥仨一起来串门。

金勇告别了舅舅一家,在八点半钟回到家里。叔叔和婶娘见他带回来很多鱼感到奇怪,以为他倒卖水产了。“这些鱼是我和玉珠下河抓的,舅舅一家非让我带回来,我只好拿了。他们说咱们吃不了可以分给大姑家。”

“那就分一半给你大姑家。”叔叔说,“你跑一趟腿,把鱼送过去。”

婶娘把筐里的鱼分出来一半然后交给金勇,金勇把鱼筐送到了大姑家。

阅读生活之轨迹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