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

《回到贞观当太子》

第149章 番外:苏薇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册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俪储贰,允归冠族,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闱,寔惟朝典。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唐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文贤皇后苏氏,大学士苏亶女,太宗贞观七年为太子妃......圣宗继位,以为皇后,统御后宫......孝宗十一年七月,薨。

——《唐书·苏皇后传》

贞观三年的时候,父亲大人在京中已经安顿了下来,将我们一家人从武功老家迁到了长安。

那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来长安,看着长安街市上往来的番邦外族,我的眼里有着和一般小女孩一样的好奇。

父亲大人一直自嘲官运不畅,为官十数年,一直都在颠沛流离之中。

受了父亲的影响,长安修仁坊的学士府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临时的居所,却没想到我能在这里遇到我这一生最爱的人,在这座对于我来说有些陌生的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

贞观四年正月,我来到京城已经有些日子了,也认识了一些姐妹。

由于家世相近,我们时常会相约着一起外出踏青游玩,或是举办诗会,日子过的倒也惬意。

在大唐,像我这般年纪的女子大多都已经许了人家,有些甚至都已经嫁做人妇了,父亲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一直都没有给我说个人家的意思。

和我关系亲近的几个姐妹听说我还没有许人,都上赶着把自家的兄弟介绍给我。

对于她们的好意,我一直敬谢不敏,她们嘴里说的那些“俊秀英才”的兄弟,不过是些拿不上台面登徒子,尽是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

虽然我心中不愿,可是丝毫阻挡不了这些人到我家里提亲的热情,不过好在父亲大人好像也看不上这些人,把所有来提亲的人都挡了回去。

这么一来二去的,我的婚事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贞观四年上元节,当时在位的太宗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与民同乐,在京的大部分官员都要带家眷参加在禁苑举办的上元灯会。

父亲有幸位列其中,而我也第一次走进了日后我生活了数十年的宫城。

就是那年的上元节灯会,我认识了我后来的夫君,大唐的太子殿下,后来的皇帝。

确切的说,当时我并没有认出他的身份,我看上的,只不过是他留下的一盏灯笼罢了。

一直到后来随着夫君登基,搬进大明宫、搬出大明宫,这盏灯笼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

每次当我把灯笼拿出来的时候,都会被夫君调笑一番,那个时候,我总是莞尔一笑,他或许不知道,就是这个灯笼,让我对他生出了一丝别样的情感。

岁月流逝,当我的孙女儿缠着我要看那个时常被她祖父用来调笑我的灯笼时,纸制的灯笼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貌了,只是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和它“相遇”的情景。

禁苑的林子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将偌大一个禁苑照耀的亮如白昼,看到姐妹们一个个出双入对的,我只好找了个理由独自离开。

漫无目的的游荡了一番之后,一支素色的灯笼引起了我的注意。

和周围姹紫嫣红的灯笼不一样,乍一看那支灯笼只是简简单单的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丛兰花、几只小虫,可是仔细看过之后才发现不凡。

白色纸张上面有着淡淡的天然花纹,光是用来糊灯笼的纸张就不是凡品,灯笼上点缀的几只小虫更是用宝石镶嵌而成,这么做不仅没有让灯笼显得俗气,反而由于宝石的透光性比纸张强了不少,几束灯光从宝石孔中透出来,为灯笼平添了几分韵致。

我注意到这个灯笼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人围着了,其中就有我后来的夫君,大唐的太子殿下。

当我猜出谜底,他将灯笼递给我的时候,一脸痴呆的模样,和其他那些登徒子并没有区别。

我将灯笼接过来,道了一声谢便急急忙忙的离开。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灯笼是太子殿下亲手做的,灯笼上的谜语也是太子的手笔,自幼喜好诗词的我开始对太子殿下生出了一丝兴趣。

如果事情到此就结束的话,或许就不会有日后那么多事了。

上元节灯会之后不久,就传出了太子殿下染病的消息。

从父亲时不时皱起的眉头,我也能感觉到,太子的病可能给朝堂带来了不小的变数。

不过这些显然不是我应该操心的,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自然有他的处置。

果然过了没多久,朝局被陛下稳定了下来。

时间慢慢过去,就在整个长安城似乎都忘记太子殿下的时候,他突然“回来”了,带着平灭突厥的不世功勋回来的。

剿灭突厥带给太子的除了陛下的赏赐,还有民间巨大的声望。

除此之外,太子就像久困浅滩的蛟龙,一日腾风,便直上九霄。

一首《凉州词》,让太子在士林中名声鹊起,之后流出的几首诗,无一不是传世之作,太子的才名顿时传播开来,更是被人称颂为当代诗宗。

文采斐然,武略超群,太子顿时成了长安城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就在我还没从对太子殿下的憧憬中回过神来的时候,父亲大人突然跟我说让我去参加太子妃的选拔。

原来父亲一直不给我说亲,为的就是等着这么一天,只要我能成为太子妃,他的官位自然就能稳固下来。

或许我应该生气,可是当时的我脑子里满是太子的身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顾着高兴,哪里还有工夫去想其他。

太子选妃,目标自然不会只有我一个。

大小官员报上来的名单总共有数百个之多,原本的欣喜被现实击垮,我的心中只剩下了忐忑。

好在天遂人愿,最后我被选中,成为了太子妃。

大婚的时候,我特地让母亲把那支灯笼装进了我的嫁妆里面。

因为那代表的是我和太子殿下的缘分,是我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地方。

当太子用金秤杆挑起我盖头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居然是那个在灯会上把灯笼递给我的登徒子!

或许这就是上天给我的缘分吧。

我在心里暗自窃喜着。

还没等我从这种喜悦里摆脱出来,事实就给了我一次重击,大婚的第二天早上,我就从母后那里知道,之所以会选我做太子妃,只是因为父皇和母后想满足太子殿下的愿望。

如果我做不好这个太子妃,恐怕......

后面的话母后没有明说,不过我还是明白了。

太子应该也从父皇那里得到了警告,不过他并没有和我说,我也没问。

为了我们的将来,我放下了诗词歌赋,开始学习处理东宫里的大小事宜,不是为了母后的劝诫,也不是担心做不好会被父皇的惩罚。

只是因为夫君和我说过,这里,是我们的家。

在我和夫君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以后,我对于处理宫里的事务开始渐渐得心应手,夫君也越来越受到陛下的信重。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出乎预料的事,夫君面临被百官攻讦的困境,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给太子选妃,转移百官的注意力。

我也不知道自己暗地里哭了多少次,可是在太子面前,我不能流露出分毫。

当我强压着心中的痛苦把这件事告诉太子的时候,他出乎我意料的选择了拒绝。

男人三妻四妾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太子居然会为了我选择拒绝,不管他是不是真心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甜蜜。

虽然我很想答应,可是母后有些憔悴的温婉面容恍惚间出现在我的眼前,不管是为了夫君的安全,还是为了这个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我都没有办法拒绝。

虽然我不愿去想,可是现实就摆在那里,我的夫君是太子,未来是皇帝,三宫六院是他的本分,就算他不想,文武百官也会逼着他去做。

为了我的夫君,就算我再不愿意,也只能强颜欢笑的将他送进其他女人的怀抱。

最后的结局不用多说。

很多年以后,当我的儿子领着他的太子妃来给我行礼,看到那两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我的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

拉着儿媳妇的手,我用当年母后和我说话时候那种平静淡然的语气缓缓说道:“你要知道,你的丈夫是太子,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注定了以后不能只专情在你一人身上......”

人有生老病死,夫君终究还是在我前面走了。

最开始的那段时间,我茶饭不思,后来也就慢慢释然了。

躺在他闲暇时做出来的躺椅上,怀里抱着那个被我珍藏了几十年的灯笼,除了原本的兰花小虫,灯笼上还有我缠着夫君加上的两句诗:“结发为夫妻,白首不相离。”

夫君,你到底还是失约了啊......

阅读回到贞观当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