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

《回到贞观当太子》

第279章 科举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贞观十二年正月庚辰(十七)。

后世的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这一天视为大唐征服世界的开端,就在这一天,李二陛下下旨,将他几个儿子全都派出了长安。

蒋王李恽徙封河北王,领安州都督,督怀、卫、黎、洺、博诸州军事;

齐王李佑徙封辽王,领平州都督,督檀、营、师、崇、盖诸州军事;

越王李贞徙封戎王,领益州都督,督简、眉、邛、嘉诸州军事;

纪王李慎徙封岷王,坐镇桂府,督柳、象、融、昭四州军事;

赵王李福徙封粤王,领泉州都督,不过因为他今年还不到就藩的年纪,所以并没有担负其他职守,需要等他离京上任的时候才会安排。

......

后人对李二陛下的这番布置多有赞誉,不过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尤其是对于李佑等人来说,皇帝老爹的这些安排和让他们去送死没有区别。

李贞和李慎的封地在西南边陲,如今还是没怎么开发的荒蛮之地,李佑和李恽的封地则在辽东,那里刚刚才落入大唐之手,各种牛鬼蛇神上蹿下跳,局势混乱无比。

几人中也就只有李福的处境好一点,不过也就仅仅是好了一点而已。

眼下的泉州还没有成为后世那个万国云集,商贸繁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而已。

一直要等到玄宗开元年间,它才会真正的腾飞。

......

自觉被皇帝老爹坑了的几人立马各显神通,找出许多理由赖在长安不肯挪窝。

不过李二陛下此番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直接派遣全副武装的禁军出动,几乎和押解犯人一样,“护送”着几位心怀不甘的大王踏上就藩之路。

等到李承乾被从紧闭中解放出来的时候,李佑等人引起的波澜已经烟消云散,长安城重新恢复了平静。

打探了一番具体消息之后,李承乾心里轻松了不少,皇帝老爹虽然在他的计划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不过总体上来说没有太大出入,局面还在他能掌握的范围之内。

给几个兄弟分别写了一封信之后,李承乾就没有再去理会他们,不是他不想管,而是他实在抽不出时间。

李二陛下的身子本来就不好,加上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李佑等人身上,导致朝廷政务严重积压,李承乾带着属官们一连加了小半个月的班,才总算是梳理出了一个大概。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紧接着就要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贞观十二年的科举要开考了。

对于李承乾来说,今年的科举意义重大,不仅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主持科举,更因为今年的科举是经过他和百官商议之后改革的版本。

......

在今年以前,大唐的科举基本上沿袭了前朝制度,考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为“生徒”,其二为“乡贡”。

所谓“生徒”,指的是那些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和各地官方学馆考试合格的学生。

而“乡贡”,则是自学成才(私学也算是自学)之后,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获得地方主官推荐之后上京参加科举的人。

《唐律》规定,如果地方官举荐的生员没有考中,举荐他的人要负连带责任,政绩考核降低一等。

所以事实上每年参加科举的乡贡并不算很多,生徒才是科举的主流。

可是随着国子监改革,生徒们如今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科举来做官,由此就出现一个问题,地方政府推举的乡贡们完全不足以支撑科举的继续推行。

国子监改革后的这几年,每年来长安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少,去年甚至只有几百号人来到长安!

对于大唐这个庞大的帝国来说,这简直就是在搞笑。

哪怕是把这些人全都录取了,也完全不足以维持整个官僚阶级的正常运转,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人要被刷下去。

......

为了能够选取到更多合用的人才,李承乾在和百官商议之后奏请皇帝老爹允许,对现有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取消了乡贡制度对考生身份的限制,转而采用更成熟的省、州、县三级考试制度(注1)。

因为推行新政策需要时间,所以李承乾在和百官商议之后给了三年的缓冲,在这三年时间里,只要不是朝廷命令禁止参加科举的罪犯和商人,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来长安参加省试(注2),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去找地方官举荐。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来到长安的人太多了!

随着廉价笔墨纸砚的推广和印刷术的发展,民间私学日益兴盛,眼下读书人数量和开国之初比起来足足翻了好几番。

这些人收到取消举荐门槛的消息,立马兴高采烈地向长安赶来。

......

上元节刚过,就有无数士子从四面八方涌来长安,即便以长安城的规模,一时间也有些人满为患。

人多了,矛盾自然也就随之增多。

各种诗会文会上,因为意见相左而发生的嘴炮甚至互殴数不胜数。

光是京兆府和长安令衙门,每天接到的斗殴举报就有数十起,半个月来死在斗殴之中的士子文人也有好几十个。

面对这种情况,官府也没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毕竟这个时代的文人武力值大多都很彪悍,一言不合就能直接转职成游侠,远遁千里,根本就不是那些普通衙役能够处理得了的。

就在长安令黄观急得都快要上吊的时候,贞观十二年的科举总算是要举行了。

......

注1:科举考试刚开始并没有分级,只有一轮省试,从唐玄宗开始,才出现正式的“州试”,进而演化出后来的分级考试制度。

注2:唐朝的科举考试在尚书省进行,所以被称为“省试”,省试考中后就成了预备官员,再通过吏部的选试,就能正式走马上任,有点类似于后世竞争上岗的意思。

阅读回到贞观当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