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

《回到贞观当太子》

第646章 前奏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光阴如梭,转眼已是元新四年五月底,渭河两岸绿色正浓。

就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大唐百姓再次收到一个喜讯:

经过两个多月的围追堵截,王师在玄甲军大将军、上柱国、陈国公侯君集的指挥下,将草原上残存的西突厥反抗势力围困于昆仑山南麓的一片洼地。

只等一声令下,这些胆敢忤逆天朝的贼子,就将成为将士们刀下之鬼,为王师的武勋再添一份荣光。

从今以后,长城以西,葱岭以东的庞大疆域,将成为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直至肉眼可见的将来,长城内的百姓都不用再担心被外族侵扰。

换成其他朝代,这是足以普天同庆的大事。

可是放在当下......

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东西突厥、高句丽等国的先后灭亡,早就把大唐百姓的胃口养刁了。

一般的胜利,实在无法勾起他们的兴致。

再想让他们像上次那样肆无忌惮的庆祝,恐怕只有等到将西突厥可汗生擒回长安的那一天。

更何况,如今全天下的注意力,都在关注着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再管其他——

就在半个月前,太极宫的改造工程竣工,天子明发上谕,要于八月中秋,在太极殿大会天下贤达,共商国是!

届时,诸子百家,天下名士,都将云集长安。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读书人,尤其是那些站在某个学说顶点的读书人,那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这次大会,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帮神仙聚在一起开会,容不得他们不兴奋。

就连李承乾自己,也很重视这次会议。

皇帝陛下不仅下旨将空置多年,有些陈旧的太极殿翻修一新,同时还下令将作监在太极殿外的御阶两侧分别立了一块两人多高的石碑。

石碑以赑屃负之,周遭饰以皇室专用的云龙纹。

左边那块石碑上刻了一句召穆公劝谏周厉王的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句话历代君臣都已经念叨烂了,其意自然不必多说。

至于右边那座石碑上,则刻了一句《史记》上的话:“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这句话虽不如前一句那么出名,但却一样的浅显易懂——一千个人随声附和,还不如一个人仗义直言。

显然皇帝是想用这两座石碑告诉即将与会的诸子百家,不要害怕说话,真理本来就是在讨论中才越辩越明的。

同时,皇帝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心迹:朕不是周厉王那样的独夫,不会以一人而凌天下,尔等有什么意见尽可以提,只要于国有利,朝廷都会采纳。

......

天可怜见,李承乾说这些的时候,完全是出自一番好意,生怕某些人会因为怯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经由某些不怀好意的家伙一解读,顿时变了味道。

那些成天游走在阴暗处,靠着编排桃色新闻和传奇小说过活的三流文人,看到李承乾立的两座石碑,就好像看到了曙光。

原本行事遮遮掩掩的他们,立刻大张旗鼓宣扬起了他们胡诌的那些王侯公卿的艳遇野史,赚了个盆满钵满。

而当他们被当事人逮住,交到官府的时候,每个人都言辞凿凿的把李承乾的话拿出来,声称自己是受了皇帝陛下的感召,勇于直言,不仅不该受罚,反而应该好好奖赏才对。

面对这些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做派,当事人和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

再加上皇帝的旨意当头,就更不能随意处置。

最终,受害者只能自认倒霉,由得他们编排。

尝到甜头的文人阶层自此将李承乾这两句话奉为金科玉律,恨不得直接拿刀刻在身上。

直到很多年后,大唐已经踏入现代社会,那些游走在阴暗处的狗仔们,依旧把李承乾这两句话挂在嘴边,将之视为大唐“新闻自由”的发端......

......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长安城的秩序虽然因为那些三流文人的行为,出现了些许波动,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平静,很多人都在翘首以盼,等着那些名闻天下的博学巨子(注1)进京。

这些人当中,大多家里都有即将入学的幼童。

之前他们还在犹豫,到底要让自己孩子拜在哪家门下,而这次太极殿之会的结果,显然将成为影响他们做出决定的重要依据。

不止是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全天下的目光,这段时间来都在朝长安聚焦。

诸子百家各派,只要能在太极殿之会上表现出色,那么将来一定不缺生源。

若是能够一鸣惊人,哪怕先前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学派,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影响天下舆论的门阀巨擘,甚至还有可能得到皇帝礼遇,和天子坐而论道。

因此,诸子百家几乎是精英尽出,全都朝着长安赶来,谁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

元新七年夏七月丙寅(初三)。

洛阳城西门,杜构带着属官和从辽东追随他来洛阳传道的同门登上一艘楼船。

在他身边,商容依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只不过这一次,杜构再没有表现出二人初见面时那种不屑一顾的姿态,反而对商容客客气气的。

之所以会如此前倨后恭,完全是因为他和对方在这几个月里辩论二十多次,而他只赢了个零头。

技不如人,自然态度也就只能跟着一起软下来了。

将船上的事情安排妥当,杜构走到船头,对一直站在那里的商容说道:“商公,一切已准备妥当,我等可以启程了。”

商容收回看向码头另一边的目光,感叹了一句:“明府,你我此番长安之行,只怕不会轻松啊......”

......

注1:巨子:在某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学术)卓有成就,声望很高的人物都能称为巨子,并不是只能用来称呼墨家,直到今天还有“商业巨子”一说。

阅读回到贞观当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