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月

《延月》

第2年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二月份是县试的日子,然后四月份的府试、十月份有院试。

沈海身体虚弱,正好逃避主持县试。

陈立功带着他的两位秀才舅子做考官,县学举业班也就六位学子,很随便地走了走过程,凡是参加的都算录用了。

倒是三月初,六位学子要去陕府,沈海撑着虚弱的身体,提前三天在县衙中堂请大家吃了顿饭,为学子们壮行,让青延给每人发了十两银子的盘缠,沈海知道规矩,也是感激自己生病后,大家对他的照顾,礼尚往来,现吃现报,不仅仅是传统美德,也是行事标准。

李二姐见过沈海有多少银子,于是很惊讶,这人也真是大手大脚,银子全都送出去了。她的堂兄李策,本来还在为去府城开销的事犯愁,堂嫂在她的面前也是多次提起,让她借点银子,二姐也是允诺,但事情一忙就忘记了,等她想起来的时候,沈海已经给了盘缠。

害得她去李策家道歉,好在李策的娘子不敢消遣她,也是婉言拒绝了二姐的好意。

此事之后,二姐也是感慨,沈海做的事,真的每件都在她的心窝窝里,结果总是让人很受用。

府城那边,也不用沈海操心,有了陈立功的嘱托,陈立言早早地就在府衙旁边租了房子,陈七叔把被褥什么的都配齐了,水灵姑娘则是连厨子都安排好了,学子们过去,只要安心备考就行了。

考试是大事,小卢也让沈海支去了陕府,帮忙照顾事宜,顺便他也在府学录上名字,争取参加下次乡试。

大卢不能放走,县学这里还要他来主持,今年春天,县学大兴土木,他也是最好的监工。

陈立功也算识相,也是每人给了五两,他不可能比县令给得高,这叫避嫌。

四月低传来喜讯,府试中,县学的六位学子都过了,起码在府学这边有了入学资格,接下来的院试要等十月份,时间长的很,学子们就回到卢氏。

有了六位学子的示范,县学第一次开始扩招。陈立功在麦收时也向四乡里承诺,到县学上学,管吃住,一年冬夏两身衣裳。他的大方也只能到此为止,总之,他不是一个大手花钱的官。

于是,卢氏稍微有点远见的乡绅,就把家族中的子弟尽数送来县城。

五月,麦收之后,来县学报名的人就多了,县学自然是来者不拒。不过,还是达不到沈海预想的规模,县学自复学以来,经历了两次扩招,算下来,总人数也不过是二百出头,指望着乡民主动地送孩子上学,确实是一件麻烦事。

县学设置了举业班、蒙学班和识字班,很简单地分类而已。

举业班是有选择地招生,就是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五经和律法,能不能背熟,背熟了就可以进举业班,背不熟就留在蒙学班,都算是县学学子。

另外一类,五经的字都认不全的,也不会赶回去,毕竟好不容易招来的,广场东侧的廪仓,暂时清空一个,改成教室,算是识字班。

当然,县学南面的学校开春之后,就在建设,物料冬天就准备好了,有了修河的经验,大小卢办事也是有模有样。

卢氏的工匠要饭吃,县衙现在是最大的财主,大卢手中的银子还是花出去好。

盖房子还是很快的,到了五月份麦收之前,连装修也弄好了,沈海规划的布局,十七个教室,剩下的是宿舍和厨房餐厅等辅助建筑,功能比较齐全。

这样,识字班和蒙学班都搬进了新校舍。其中还有二十多女孩,也为她们规划了单独的校区,也都是县内各家的孩子,如胡修老祖的外孙女,薛二的女儿,陈家康家盛家的女儿等等,只要没有出阁的,都一并送来了。

董家河那边起了屋子,建了分校,矿工与铁匠的子女只要没有成亲,也硬性规定入学,年前沈海答应工匠的事,也算完成了,贺家庄周边的山民的孩子也来了好几十个,沈海对他们则是免费的食宿,还发衣服,就是要用他们做个榜样。

这里以扫盲为主,事情毕竟要一步一步来。

这样以来,再加上四大家族在乡所建的学校,卢氏的教育有点上规模了,人数快五百人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乡民的眼中,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在沈海的计划中,远远不够。

这次大病的彻底痊愈,也到了二月底。

衙门内事务陈立功打理得井井有条,县衙经过改革之后,更接近陈立功的理想类型,不同于往日,事务变得清晰,衙内各人都有了明确的职责,也不坐衙,都是有事就去做,没事就忙自己的生意。

实在是没有时间的,就从衙内辞职,这样以来,这个春天,就进进出出六七人。

进来的人,也是各家送来的,有了薛照和辞职衙役们的榜样,诸家对县衙的期待也更甚了,将家中多余的青年男子送到衙门里,也是一种好的出路,说不定,就会如薛家这样,家业发达得一发不可收拾。

依托营造所,依托董家河铁矿,这个春天,卢氏县内又多了几个工坊,坊主也有些是学子,更多的是各大家的人,从这两个地方觅得商机,就立马动手。

商品多了,薛陈李三家就成了向外输出的主力军,这三家都有二十辆以上规模的大车队。

看到了这些车队往来,夏收之后,陈立功率先自宫,在盛家庄加设厘关,凡是进出卢氏的货物,只收取货价的三十分之一,很轻的税,以李家陈家的车队为主。

陈立功对厘关的收税方式也进行了改革,采用自行报账后留档的方式,凡是进出卢氏的商队必须登记,货物的总价值低于三十两的,免收厘金。

因为有些临县的药农和个人会往来卢氏贩卖,这些人不应征税,而且,经过学子们在市场上的统计,他们的货物价值,几乎没有三十两以上的,算是一种税收的优惠。

缴纳厘金之后,会发给凭条,有了凭条,在卢氏县内,任何人不可以加收。也是为了防止一些土棍,见财起意,在路上私设税卡,虽然这类事情没有发生,但也要防备。

凭条也是在卢氏住宿的凭据,一些药材商人,来了卢氏之后,会在东门外居住,这里有县衙建的类似于宾馆的住处,凭借缴税凭条,就可以在这里免费住宿,当然吃喝不管。之所以将宾馆建在这里,也是因为离董家河近,商人们在卢氏卖完货物之后,也会在这里采购一些董家河和李家的货品,这样一来一回两趟买卖了。

卢氏县内现有的四大厘关都经过了改革,四大家也是支持,毕竟这些钱款,大部分用在县学上,而且收上来的银子确实不多。

###

县学在大小卢的照料下,一切正常得很,连早间锻炼都保持下来,文武双全嘛。锻炼的内容,也经过丰富,加了跑步、体操等项目,当然也有一定的军事训练,这不是沈海要求的,是民间传统使然,当下,乡间有很浓的演武风气,大小卢也是要求将这些内容加入。

关于武学的训练,沈海与大小卢在县学里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学子们也看在眼里,核心问题是,武学训练的目的是什么。

军阵就是如何以多打少,在以少打多时,如何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这就涉及到如何包抄,都是具体的内容,县衙中也有朝廷下发的武备要略。不过都经过了县学的删减,改革,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战场力量的对比、计算,都纳入了教学内容,沈海觉得,这些学子以后做个参谋是绰绰有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器是武学的核心,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些个套路,管用不管用,沈海不清楚,前世,确实没见过什么武术大师,飞檐走壁,就是个神话。

对武器重视的另外一个原因,董家河铁厂,本身就是一个武器加工厂,铠甲钢片,钢刀不知道打了多少,陈立言联系的兵部大仓的订单,从去年冬天开始,就没有断过。打造的方法也越来越投机取巧,例如钢片都是热轧,钢刀用水力锻打机,速度不要太快。

县衙里有很多兵器,沈海带学子们一一试过,最实用的还是枪与弩,由于盔甲越来越厚,铁甲被普遍装备,刀基本上砍不透了,枪倒是由于破甲锥的出现,对付铁甲还能用用,也仅仅是能用用,面对两层铁甲,再好的枪头,也刺不穿。

相比这些,带破甲锥的硬弩,对盔甲的伤害还是很大的,毕竟这玩意的速度比手工挥枪快了不知多少倍;另外就是打击类的狼牙棒、铁棍以及大斧等兵器,似乎是战场上的主要武器了。这么讲,沈海的棒球运动,也是误打误撞,恰好适合了这个时代。

总之,所谓武学,在强身健体之外,就是要掌握如何如何集中力量,分别消灭敌人的方法和策略。学习的内容包括军阵与武器的使用。

沈海倒也无所谓,反正自己又不亲自带兵上战场,这些东西就好像消遣一样,倒是大小卢十分地在意。

最终,县学关于武学课的要求,就是强健身体之余的武器练习、军阵练习,而沈海不得已,不断地改进武器。

从这个事来看,大小卢两人,还是有很深的教育理想的,对于合理的事情,总是会表示支持,不那么执着于死理,很会反省自己。

###

最重要的是,为县学找寻好的先生。

随着县学的进一步扩容,教师缺乏就成了主要问题,举业班的学子承担了许多教学任务,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目前,像董家河那边,只能以脱盲为主,教学内容不是一板一眼来,而是按照沈海的炼铁教材,一个字一个字地教。

在沈海的一再要求下,四月份,陈立言帮忙从陕府延聘了三位老秀才,他们一直在私塾任教,也有一定的名气,请他们也是花费了不少口舌,动用了不少关系,而且耗资也是巨大,年薪三十两银子,比主簿都高。

三位秀才相互之间也有通气,也是带着孙儿辈过来教书,他们的孙子也都入了县学。

大小卢对他们肯定比较尊重,也带领学子来了个拜师仪式,老秀才们很是受用。老秀才主要是教授时文,也在蒙学代课。话说,来之后不久,三位秀才就喜欢上了这里,主要是学子们听话好学,毕竟整个县城都盯着这群学生,胆敢违反校规,自有人对其严惩不贷。

秀才们的孙子,就有桀骜不驯的,结果,被大小卢好一顿收拾,加上薛照陈大河等二世祖坐镇,都老老实实地上学了。

阅读延月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xinminlan.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